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家在“十一五”计划中明确提出了振兴我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新时期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振兴制造业迫在眉睫。
振兴我国制造业首先必须认识到我国在制造科技方面的差距,大力提高和发展我国的制造技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企业体制的改革,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和法律的保护,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吸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国强民之本,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动力,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加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也是发挥后续优势,实施跨越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技的基本载体和蕴育母体,是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舞台;制造业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世界产业分工转移和调整的承接主体,决定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将有助于塑造工业文明的道德基础和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在21世纪,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中国加速发展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经济的繁荣,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提高对制造业的认识水平,大力发展制造业式新时期最为紧迫的任务。[1]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底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末,全国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45.1万个,工业个体经营户532.3万户,中国工业就业总人数约为1.22亿人。在我国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制造业132.9万个,占91.6%。2004年,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218442.8亿元,制造业占86.8%。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利润总额13065.4亿元,其中制造业占73.1%。制造业占我国工业企业数量的九成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的八成以上、利润的七成以上。在人民日报记者对上海、江苏两个地区制造业信息化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制造业在上述两个地区工业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上海工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15268.1亿元,制造业占96.1%,利润总额1058.7亿元,制造业占96%;2005年江苏省工业实现产值32651.43亿元,增加值8054.67亿元,同比增长22.5%,总量列山东、广东之后位居全国第三位,制造业所占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均在95%以上。
对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人均GDP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之前,主要靠发展制造业,经济的整体起飞很大程度上要靠制造业的起飞。制造业是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的主要支柱。同时,强大的制造业是解决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2]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走到今天,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专题组组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答《科技日报》记者问时说:“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制造业已有了较好的基础,并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目前,各行业规模相差较大,占前六位的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及纺织业。”[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确实是全球最快的。其中,1985-199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186%,1991-1996年又上升了375%,而世界上其他的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增长相对较低,日本在90年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增加之势。从1980-1997年的17年间,从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1.4%上升到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制造业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量。根据1998~2002的数据来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998年的15260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631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6%。工业制成品出口每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且快于外贸出口的增长,所占比重也由1998年的88.8%增长到2002的91.2%。
2005年2月,美国创新工作小组(Task Force on the Future of American Innovation)曾发布了一个报告。美方数据说,纺织品占中国出口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27%下降到2000年的21%,2005年上半年已经下降到15%,尽管由于今年配额取消而带来的绝对数量上美的增加。同时,高技术产品,以及包含更加广泛的机械和电子产品的比重则大幅增加,目前已经占到中国出口的大多数。另外,哈特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传统的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的形象将很快成为历史。”[6] 概括来说,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以下几点 1制造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部分传统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3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规模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4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向我国转移 。
我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1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例如,中国的GDP占世界的4%左右,但消耗世界钢的25%,媒的30%,水泥的50%。GDP产出的能耗:日本为1,德国为1.5,美国为2.67,中国为11.5,综合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8倍,其中制造业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均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出国际先进水平的20%-30%;单位产值的污染远远高出发达国家,全国SO2排放量的67.6%是由火电站和工业锅炉产生的。2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产品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德国分别低22.99,22.12,及11.69个百分点。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3产业结构不合理,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关键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比工业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例如2001年,全国进口装备制造业产品110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48%,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95%,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及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振兴我国制造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7]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指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科学与技术发展要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实现八项重要目标”。其中第一项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与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战略报告指出:我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要进入世界行列。据机械科学院用投入产出——系统动力学模型(《IOSD模型》)预测: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0年~2020年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可达8.64%,高于同期GDP增长率7.24%。按当年价格计算,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9.34%,也高于同期GDP增长率9.11%;预计2020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37.66%,比2000年略有增长。从产业结构看,2020年轻纺制造业所占比重将降低,机械电子制造业所占比重将增加到40%左右(美国、日本、德国1997年为44.1%、46.6%、46.6%)。[3]“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别指出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十个重点项目:1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 2超高压输变电设备 3大型乙烯成套设备 4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 5大型冶金设备 6 煤矿综合采掘设备 7 大型船舶装备 8轨道交通装备(时速200公里及以上) 9 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 10 数控机床。 [4]
2006年六月二月十三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 意见明确了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目标:到2010年,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及国防建设的需要。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中心,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渐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等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意见提出,选择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