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往哪里去、怎么去?

   2023-06-15 互联网2950
核心提示:众所周知:中国的金融、货币等,与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依然处在“初级阶段”,中国货币依然是全球大经济体中最

众所周知:中国的金融、货币等,与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依然处在“初级阶段”,中国货币依然是全球大经济体中最不自由的一种货币,中国 13亿人的投资选项依然是全球各大经济体中最窄、选择的最少的一种货币。为此,中国金融、货币正在谋变,2011年是其变化的一个重要开端,也是全球经济发展方向中国谋变的一个新契机。而美元、欧元,就是中元(即人民币)未来发展变化的一个新方向。 

2010年,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异常复杂而艰巨,但所幸的是,中国经济行至年尾,依然未出什么大的波折和灾难。如今时间已兔年来临,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2011年经济政策的布局基调需要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为此,中国中央现在正进行着一系列的调研讨论,除了中国国内的高官调研外,11月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主任吴邦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全面出击。作为中国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的走向尤其引人关注。中国一些相关人士也就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国家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11月1日称,中国货币政策已基本明确转向稳健,目前站在加息通道的第一个台阶上。他认为,下一步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妨考虑“一松一紧”的搭配。2日,新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在经济确定稳定增长时,可以考虑转向稳健的甚至谨慎的货币政策。由于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流动性”规模巨大,中国经济有形成资产泡沫的风险,央行可考虑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来抵御这种风险。但有尖端中国问题学者无不一言中的的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收紧”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策略“宽松”有严重对立面存在,势必富国的钱会向中国集中,几乎是中国与所有发达国家间进行一场新市场博弈,这存在巨大的不确定因素,那么中国的资产价格、市场物价、市场波动将难以预料。 

在上述言论中,中国学者无论是贾康还是李稻葵,都建议在未来收紧货币政策,而全球的发达国家在继续宽松,怎样平衡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的货币差异呢?当然,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走向,还是要依据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而确定,并参考国际经济环境才能得出。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央行目前都保持极低的利率水平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先是受困于日元升值和通货紧缩的日本率先开始第二轮量化宽松,公布了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接着,是美国于11月4日公布美联储会议决定,美国将实施10000亿美元中6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近4万亿人民币的当量)的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周三开启第二轮量化宽松购买美国国债的举措。美联储承诺从现在到明年第二季末将购买总计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另外,同期美联储还将再投资2500亿-3000亿美元,这样一来美联储每个月将买进1100亿美元国债,同时新增相同数量的货币供应。在英国,削减财赤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让英国央行也准备实行量化宽松。日本也一直在实施了实际上的宽松货币策略。而欧洲央行虽然声称暂未考虑量化宽松,却并未停止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欧元区国债。这就是2011年全球金融的一个“突发事件”。 

现在是:中国的“收紧”政策怎样与发达国家的“宽松”政策相对接、平衡,尽管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上取得了高度的一致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也能够采取简单的跟随策略。目前在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通货紧缩的威胁;其二,沉重的公共债务问题。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通胀压力日渐沉重,CPI节节走高,楼价居高不下,中国公民手中不多的几个钱,依然很难找到出路,而政府的财政状况却良好,债务占GDP的比例较低。中国是一个货币相对封闭的一个大经济体,处于发展上升中的中国也确实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情况,具备一定的财政刺激空间。于是,欧美日等国采取的 “紧财政、宽货币”的组合,但中国完全可以掉过头来,实行“宽财政、紧货币”,如此才有对症下药的可能。但中国第三大经济体与第一大经济体美欧日的货币相向,存在巨大的不确定因素和实施中的转折与变向,加大了中国14亿人口及中国周边国家的市场变幻、物价波动、通货膨胀等。 

中国收紧货币政策固然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但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是否可以承受这一冲击呢?11月1日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10月份PMI为54.7%,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三个月回升,经济回稳的态势进一步明显。再加上“十二五”规划已确立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基调,经济增速的适度下降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对于通胀何时见顶,中国要延续多长时间,还有待中国市场来加以区别对待。退一步讲,即使CPI涨幅真能在近两个月达到峰值,短期内也难以回到3%以下。于是,中国在促增长和抑通胀的权衡利弊中,抑通胀将是中国考虑得更多一些的事,中国市场缺乏这方面的抵御能力,中国百姓依然是比较贫穷的人口,而美元若是在 2011年内再出现第二、第三次“宽松”贬值,那么中国经济的轨迹将更加复杂而难以掌握。

任何一个“宽松”与“收紧”的货币政策都是有矛盾的。至于中国怎样实施“收紧”货币政策和用什么样的具体操作,中国央行应该会价格型和数量型工具并举(中国央行的手段相对非常有限)。数量型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在高位,再上调的空间不大,因此还是以加大公开市场的净回笼伙伴为主。价格型方面,中国10月份央行已初试加息0.25%。中国央行的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等都到了“两难”的艰巨地步,目前基准利率为5.75%全球最高位,存款准备金率 17%左右(中国实施大小银行不同策略,11月10日又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0.5%)。而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大国货币,依然沿用金融海啸最严峻期间的 “0”基准利率,也是中国货币与主要国家货币冲突、不兼容的重要根源。虽然加息可能会吸引外围市场的国际热钱的涌入,但考虑到目前资本账户仍处于严格管制之下,套利资金进出不便,热钱的主要目的是追逐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而加息恰可抑制资产价格上涨。如此,能降低热钱流入的规模,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而兼顾到央行的外部目标。美欧日等的市场持续的低息环境给中国货币政策的抉择带来了艰巨的挑战与困扰。然而,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来看,货币政策从宽松回归中性的趋势将继续,2011年的货币政策依旧会走在这条收紧之路上,这是与美欧日完全不同的。 

至于2010年末的“热钱”,不仅是美国,还有日本、韩国等大多数发达国家,短期投机性资金如果流入,通过这一措施把它放进“池子”里,而不会任其泛滥到整个中国实体中去。等它需撤退时,将其从“池子”里放出,让它走。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这是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给中国货币开出的治理“药方”。至于2010年之际的中国 “汇率”问题,周氏认为:就中国而言,减少对外需的依赖性,扩大内需,特别是对消费内需和发展服务业的强调,都有点像中医疗法,是好几味药综合治疗。但中国长期30年依靠的“出口创汇”一朝能改?解决贸易项目不平衡问题有不同的药方,汇率是其中一味药,和扩大内需一样非常重要,这是周氏的“第二个药方”。 

2010 年11月4日美联储再度开启6000亿美元购买国债“印钞机”,热钱再次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11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财新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要将热钱“放到池子里而不进入整个实体经济,等其撤退的时候让其从池子里流出,这在宏观上可以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这是全球未曾有过的新难题,但愿中国怎能象周氏所说在“池里池外”得到控制运行,而实施中国管制外汇的策略。至于周氏“池里此外”一说,说说非常简单,嘴一张就说出来了,但这“池”是在商业银行、还是在“股市”基金、还是在投资公司、创业公司、还是在什么房地产、工厂里?还是另建一个“池子”?但最起码你建的这个“池子”人家要愿意进去,否则只能是“化池充饥”。现在还没人能知道这“池子”的结果,但只要你将美元、欧元等放进来,来受你来管制,怕开放今天的中国是一件难事,更何况美元、欧元及其它外币你中国也没有“权力”来管。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与美元、欧元等之间都没有任何双方约定的象“联系汇率”方面的任何“游戏规定”。 

最最历史严峻麻烦的是:美国政府国债已高达10万亿美元之巨,美国现任政府及未来政府不采取回购的策略又历史性怎么办?除了美国政府需要长期的回购之外,美国还有什么更好、更长期的国策和办法?消解因第一次金融海啸而造成美国最大国债的阻滞流动性也是美国的头等第一大难事。 

周小川也非常明白的表示,美元是一种有固定主权的国际货币,因此该政策释放更大流动性对于美国本土也许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从全球角度来讲则不一定是最优化的选择,可能会产生其他它国家、其它经济体的副作用。有尖端国际问题学家一针见血的论道:美国国家不可能先考虑国外、再来考虑美国国内利益来实施美国的货币与经济发展战略,美国不利用自己全球绝无仅有的货币独有优势,那才是一大怪事、甚至是天下的一大蠢事。 

对于中国市场担心“热钱”大量流入中国问题,美欧日却没有任何热钱之忧,中国将采取何种对策?周小川回应,中国目前的外汇体制是对资本项目有管理的体制,不正常的资本项目要么无法进入,要么必须绕道而进。针对绕道,中国会想办法采取管理措施尽可能防止。周氏表示,在市场存在利差的情况下,套利行为本身是符合逻辑的,不能做太多指责,也管不住。当前数据可知:2010年11月中旬,美元的基准利率为0.25%,切已实施了两年时间,人民币的基准利率为 5.75%,这种天与地的利差是全球货币追逐、博弈的主流去处。周氏表示,针对入境“热钱”,中国可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也就是说,短期投机性资金如果流入,通过这一措施把它放进“池子”里,而不会任之泛滥到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中去。等它需撤退时,将其从“池子”里放出,让它走。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周小川说,“热钱”的流入主要是为了寻找套利机会。让这些短期投机资本套利赚钱,大家心里会很不平衡。但必须对应付出的代价进行衡量。中国尽量要防止投机性行为,但是不可能完全杜绝套利的机会。但评论家说:此“二元化”操纵与策略,需要中国的智慧与技术手段来支撑,且加大了中国货币与全球主要货币同步的难度和差距。 

解决汇率不单独强调某一项措施,对于外界普遍关心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周小川对其在IMF华盛顿年会上提出的“中医和西医两种疗法”予以了进一步阐释。周氏说,采用“中医疗法”是比喻,不只是渐进还是激进改革路径的选择,还有在反馈基础上的动态调整和试错,以及不依靠单独的一项措施发挥特别的作用。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是被逼上了梁山,还不得不上…… 

周小川说,西医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和 “游戏规则”基础,药吃下去很快会见效;而中医可能一服药里有10味药,药效要慢一些,是一种渐进疗法,还有很多不确定、无法确定的因素。中医理论认为,一服药中几味功效不同的药,配合起来可达到治病的目的(其实也完全可能有危害的成份)。周氏认为,就中国而言,减少对外需的依赖性,扩大内需,特别是对消费内需和发展服务业的强调,都有点像中医疗法,是好几味药综合治疗。解决贸易项目不平衡问题有不同的药方,汇率是其中一味药,和扩大内需一样非常重要。周小川说,内需扩大了以后,出口和内销的比例会发生重要的变化,进口也会扩大,国际收支顺差会减少。与此同时,劳动工资的上升、能源资源的价格,会进一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问题。 

周氏还清新、深深的认识到,2011年这次经济的调整还应该像“中医”的调理一样包括动态调整和试错,中国也只能选择这样路径和方法。过去的中国在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的时候,重视出口退税的调整,后来发现这有不少副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和国际上公平原则有严重的冲突,引起发达国家的愤怒。有国际问题学者更是深谋远虑、高屋建瓴的指出:“中医”毕竟是全球主要金融体系中的“非法”行为,“中医疗法”还只能用在中国,只不过是没有办法的权宜之计;但全球的经济、金融“游戏规则”都必须明白,“中医”对禽流感、超级病毒以及等等几乎是一败涂地,没有任何疗效。而对全球性金融海啸,“中医疗法”更是一筹莫展,只能来对付中国的金融策略,这说明中国要走与世界接轨的路,还很远、很远…… 

2011 年,中国有最大的几大“资本”燃点:一)是消解海外外汇资本的“池子”在哪里;二)是中国公民财富近三年来一直都找不到投资的方向和去处;三)就是中国股市能消解、承担起中国公民积蓄、“投资性收入”的那一点点财富和价值吗?这是2011年及未来,中国金融、货币独特的全球新景观和未来方向。周氏中国的 “池子”要不要建、要如何建?建在哪里才管用?什么时候才能建立起来?这都是一团说不清、理更乱的“乱麻”,都是中国金融、货币与全球市场经济法制国家不兼容、根底冲突而产生的中国之乱。全球金融海啸及2009年以来,先是中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节节攀高,且铸就历史高位的基础,难以向下……加上 2010年末中国各地政府出笼一系列严格打击第二套、第三套房投资的政策,2010年以来,更是出现了一连串的投资涨价乱象:“豆你玩”“蒜你很”“姜你军”“糖高宗”“辣翻天”“油你涨”“玉米疯”“苹什么”“棉花掌”……等等资本乱局每每乱窜、资本找不到中国的去处和市场方向,大涨价开始轮番预演,中国公民手中不多的这几个钱,又要去哪里、到哪里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是缩水、再凋零…… 

就在美联储2010年11月4日 6000亿美元“宽松货币”政策出笼、实施的一周之内,美国道琼斯指数收复了自美国金融海啸以来新高的11444.08点(11月7日),创下了自 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的最高新记录。全球黄金也创有史记录以来的每盎司1397.70美元(11月6日、7日连续上涨);8日国际黄金期货价格更是一举成功突破每盎司创历史记录的1400美元大关,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12月合约当天收于每盎司1403.2美元,更新历史以来最高收盘价,涨幅为 0.4%,盘中一度触及1407.2美元的高点;9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黄金期价收于每盎司1410.1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6.9美元,涨幅为 0.5%。自从美联储宣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黄金价格已连续上涨了4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5.6%。黄金连续上涨,则预示着,自布什两届政府到奥巴马政府一直实施的“宽松货币”——近10年来的美元连续“贬值”正显示出越来越大、难以控制的全球威力,今日财富世界还要往哪里去?让我们再瞩目美元贬值。 

作者:巩胜利《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网专家,中国经贸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客座教授,财经、社会类评论家。是从事国际、中国问题研究的著名独立学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