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做鸿鹄,有着远大的志向。在咨询的过程中,也同样有不少人说,我没有太多的权力欲望,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员工,不想做领导,因此,学管理对我也没有用。但是,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你必须要学习一些必备的管理常识。
首先,你要打破对于管理的认识误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与“权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把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于“权力控制者”。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很多人都渴望自由,不希望被别人管理。这正是他们内心的想法。那么,以“权力控制”为导向的管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内讧!内部人争权夺利,互相打压对方,图谋控制,“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直至组织分裂衰败,大家各自回家,才算了事。所谓祸起萧墙,正因为如此。
对于管理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德鲁克认为,“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而国内的“大师们”则一如既往地继承了他们“从严治学”的优良传统,他们在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之后,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务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这样的定义,把企业经营组织的全部过程都囊括在内,不可谓不“严谨”。而正是这样“严谨”的定义,则把管理的本质忘得一干二净!
德鲁克的管理分为两部分:一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即战略管理;二是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即对于“人”的管理。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使命。对于大多数的中低层管理者而言,管理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方面。德鲁克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激励和组织”,而国内的“大师”将管理的重点放在“计划、控制和领导”。正因为这样认识上的偏差,你会发现,德鲁克管理的本质在于“理”,而国内所谓管理的本质则在于“管”;德鲁克将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于“服务者”,而国内则将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于“控制者”。这是中西方管理最根本的不同,也是管理效果差距千倍的根源所在!
所以,真正的管理者,是一名“服务者”,而不是“控制者”。虽然对于一名管理者来说,权力和控制必不可少,但这并不是管理的核心本质。一旦你将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为“控制者”,那么,你绝对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其次,拥有管理能力的人,更容易获得企业的赏识。因为一个人单打独斗,即使你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而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团队的力量,那么,其所创造的价值要比单打独斗者多得多。但在中国,真正优秀的管理者,实属少数。即使那些已经处在管理职位上的人,也同样对于管理的问题头疼不已。
再次,管理能力是你职场晋升的一个重要筹码。中国企业目前的整体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存在很多缺陷,业务与管理并不是分离,也不存在岗位分级制和阶梯工资制。我们通常说“升职加薪”,加薪往往与升职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意味着,要想拿到更高的薪水,你必须升职。而且,很多公司的薪水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如果你只是一名基层业务员,即使你的业务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拿到很高的工资。而一旦你获得了升职的机会,那么,你就跻身管理层,你必然要知道如何有效管理你的下属,才能创造最大效益。否则,你极有可能因管理能力欠缺而面临再次降级的危险。(事实上,从优秀业务员提拔起来的管理者,因为管理能力的欠缺而导致工作力不从心的职场人士绝对不在少数。)即使不降级,也不可能高升。正所谓“成也管理,败也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