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
朋友推荐工作不见得就好
在南宁一家传媒机构从事文字编辑工作的小王,由于所在单位效益不佳,于是拜托一位门路广的朋友帮忙留心工作机会。
朋友不负所望,3个月后来电说,某新开贸易公司要招人,目前老板手下一个员工也没有,所以过去后得包揽跟单、外联及一些内部管理事宜。小王觉得自己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朋友却拍着胸脯说,国际贸易很简单,他负责入职前把她教会,并且说了一长串这份工作的好处,比如进去后就是公司元老,公司的目标是上市,等等。
小王脑子一热,辞了职,但在新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公司业务还没开展起来,而且对内对外都是她一个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工资却只有几千元,她非常后悔。
2 点评
外部招聘、内部选拔
或推荐各有利弊
企业招聘各种人才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外部招聘,二是内部选拔或推荐,其各有利弊。
外部招聘来的俗称“空降兵”,求职者大都基本具备工作所须的才能和经验,同时可通过工作将外部的新鲜做法带入企业,特别是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给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不利的是,一来求职者的引入需要企业付出招聘成本;二来求职者身价贴近市场价格,可能会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特别是那些高精尖岗位的稀缺人才;再者求职者容易水土不服,不一定能够融入团队达成工作默契,容易辞职,结果造成重复流失而给企业带来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双重损失。
内部选拔来的俗称“御林军”, 求职者来自企业内部基层或中层的各相关岗位,熟悉企业的经营风格、运作机制和企业文化等,且因是通过内部人才激励机制选拔上来的,一般不会漫天要价和水土不服。但缺点是培训和适应周期较长,会无形中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再者因在企业待久了,求职者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局限性熟视无睹,从而造成“近亲繁殖”,不利于企业的成长。
而内部推荐则综合了前二者的优点,因也是来自外部,同样是新鲜血液;又因是内部推荐,求职者比较容易理解和接纳企业的经营现实,因而容易融入团队和企业文化,较少水土不服而折戟。所以,企业管理者会把内部推荐作为一种省事、省时、省钱的招聘方式,同时会对那些推荐人才的内部伯乐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求职者会将其视为求职捷径。
内部推荐成立的重要前提是信息对称( 即企业和被推荐人才对双方真实情况的了解)和信任传递(即企业和被推荐人才对内部人员的信任)。由于内部推荐方式会受到人脉关系的局限,随机性较强,加之可能会产生的企业内部的硬性摊派和内部人员趋利性的影响,容易导致内部人员为单纯完成任务而产生浮夸推荐行为;或是片面夸大推荐人员的本事,或是“抑恶扬善”企业的真实情况,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破坏了信任传递,结果反而加大了企业的员工流失率。
3 非常道
职场人士应谨慎接橄榄枝
专家认为,许多公司把内部推荐作为一种省事、省时、省钱的招聘方式,特别是对于公司核心层员工或者中高管员工推荐来的候选人,一般都会绿灯通过。同时,对于那些推荐人才的内部伯乐,公司会给予一定的奖励,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在猎头奖金的诱惑下,很多内部伯乐会曲解或是夸大一些公司的经营业绩或工作信息,把自家公司说得花好桃好,而被荐人因为与其是熟人的关系,很少会对他说的话产生怀疑。所以,职场人要谨慎,有些人看似是在为你着想,说不准只是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那么,面对朋友抛来的橄榄枝,接还是不接?该怎么接?在此,专家给大家支几招:
首先,看职位更看人品。找工作主要应该看职位,但如果是内部推荐的职位,那么更要看推荐人的人品如何。人品好的推荐人大多可以相信;相反,如果对方明显是见利忘义的小人,可就要小心了。
第二,多方验证工作情况。推荐人会把公司的大致情况向你描述,比如是否有加班、有多少年终奖、福利如何、绩效考核怎样、何时可以晋升等等。对于这些,别只听推荐人的一面之词,你需要在面试过程中,向面试经理多方求证具体情况,看看朋友所说是否属实。
第三,综合分析职位匹配度。与网络和交流会上的职位相比,好友推荐的职位更有吸引力,此时情感往往会超过理智。内部推荐的特别优势,就是能实现陌生应聘很难达到的捷径效果。越是这样的好事,越要谨慎对待,分析职位匹配度,别被“馅饼”冲昏了头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