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问题,同时要想好2-3个答案,有几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思路,作为上司,是评估你的建议,给出我的建议,最后的决策还是由你来做”。部下一旦了解了上司的风格,做事的质量标准,就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交出漂亮的答卷,之后上司就可以轻轻松松过日子了。
现象之二:很多民营企业家都经常有这样的抱怨(或者未说出来的困惑),即下属只会服从,不会创新,所以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想。
如果一名民营企业家在某些方面很强,就难免“独裁,霸道”,由于企业是他的(不像上市公司),没有任何制约,这种状况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很普遍。典型的表现是:当众批评部下,甚至在部下汇报工作或大会发言时被强行中止讲话,令部下没有丝毫的面子,从此以后见到老板就胆战心惊,走路都不想碰到老板,尽量避免与老板打交道;对部下提出的建议(创意)如果是自己已经想到过的就说,我早就想过了,而对于自己从未想到的建议更多的是嗤之以鼻,令部下兴趣索然,从今以后不再愿意提出建议;部下做事情时,总是不断地告诉他们应当这样做,应当那样做,不给部下留出自己发挥的空间,没法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最后导致老板“越强”,部下“越懒”,失去了创新的激情。其实,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对部下尊重,需要经常鼓励部下,有些好主意,即使自己已经想到了,也不能表露出来,而是发自内心地欣赏部下,毕竟他/她达到了与你一样的境界,是非常难得的表现,这样部下才有成就感,下次才会更积极地创新。面对部下提出的建议,即使与自己的想法有出入,有分别,也没有关系,不妨提出一些意见,促使部下把问题想清楚、想透彻,把自己关心的问题包括进去。可以说最好的管理者是让部下总感到老板欣赏自己的创新,采纳自己的意见,老板讲的就是自己的主意,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通常“打压”与创新是背道而驰的,打压一次,今后就很少人创新,打压两三次,从今以后就没有人再创新了,所以如果部下没有创新能力,作为上司,我们首先就要想一想,是不是自身的问题。
现象之三:企业家刚刚聘请到职业经理人的时候,如同是黄金搭档,如同发现了无价之宝,信任的不得了,可是过不了两三年,双方就反目成仇,互相骂得一塌糊涂,走到另外一个极端。
招聘人时千万不要只看对方的优点,而要看自己能否接受或容忍对方的缺点,很多人都指望对方会改,他们会凭自觉,凭感情做事情。但是在现代企业里,不应当凭自觉,更不应当凭感情,否则开始时双方是基于一种美好的(也是虚幻的)愿望,都往好处想,就把分歧搁置起来了。等过了一段时间问题暴露出来了,结果就不欢而散。中国有句老话,叫丑话说前头,招聘人时如果就谈好走的问题(为什么要回避这个问题?),到时候就不会有意外,就没有冲突。
另外对方为何而来,他/她来这里图什么,他/她图的东西在这里是否能得到?期望他/她来的目地是什么,岗位责任书是否已经写好,如果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产生偏差的几率就小(当然不可能完全避免)。当然,招聘职业经理人时最好做参考检查,到对方曾经工作过的公司了解其优缺点,从他/她过去的同事,部下,上级那里了解情况,准备工作做的越充足,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小,就像打仗一样,一定要事先精心策划,把不利因素都想到,把应对方案都想到。另一方面,对于新招聘的职业经理人来说,价值观的塑造非常重要,如果一个经理人在刚刚进入时(甚至进入前)接受新公司的价值观念,其他事情都好办。当然,一个民营企业是否已经形成了其核心价值观也还是个普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