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职业经理人发展报告》解读一

   2023-09-13 互联网2300
核心提示:队伍结构趋合理人才流动市场化通过对经中国企联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系统认证的9000余名各等级职业经理人进行调查,数据显示,职

      队伍结构趋合理人才流动市场化

     通过对经中国企联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系统认证的9000余名各等级职业经理人进行调查,数据显示,职业经理人的年龄集中在35—50岁,占调查总体的65%,其中40—50岁年龄段更加集中,占总比例的36%。相对而言,私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年龄更趋向于年轻化,主要年龄段在36—40岁,比例占到了31%。报告显示,中国的国企和私企中,年龄在30岁以下和61岁以上的职业经理人分别占到了3%至5%和3%至6%,而这两个年龄段的职业经理人在被调查的外企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一结果表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因长期计划经济造成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断层已经弥合,我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已经成长起来,少壮派已占主导地位,职业经理人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但是60岁以上的职业经理人比例偏低,也反映出因国有企业退休制度的不合理性,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业经理人才的浪费。

      调查显示,市场已经成为职业经理人配置的主流方式,其中,国有企业中组织任命的比例已经下降到58%。从现实来看,以2003年中央企业首次进行全球招聘为标志,影响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性坚冰已被打破,目前央企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已占总数的30%。据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介绍,目前央企各级子公司中大概57%的经营管理人才已经实现全社会公开招聘;北京、湖南、安徽等地均开展了面向全国招聘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工作,竞聘上岗成为国有企业选拔人才的主渠道

     调查同时显示,职业经理人基本上都在同类型的企业中流动,但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向私营和外资企业流向的趋势明显,私营和外资企业中有30%以上的职业经理人来自于国企。这一方面表明体制性障碍对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配置的制约作用在减弱,同时也反映出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国有企业应该采用更多的市场化手段吸引人才,既留住既有的职业经理人,也吸纳更多的外资和私营职业经理人的流入,使人才流动进入良性循环。

      调查数据表明,私企和外企在大量吸引外部人才的同时,非常注重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内部培养人才的比例分别占到了29%和39%,成为目前企业中职业经理人来源的主要途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