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管理哲学

   2024-01-18 互联网1360
核心提示: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意思为: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意思为:先派定各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仲弓问:“怎样知道谁是德才兼备的人,从而把他提拔起来呢?”孔子说:“先提拔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不会推荐吗?”
  

  “先有司”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赦小过”有利于调 动工作积极性;“举贤才”则是“先有司”所必需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教仲弓的这“三把火”一烧,管理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具体来说,“先有司”就是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而不必领导人事必躬亲。一般人往往认为当领导的事必躬亲是美德,其实不然。对于做人来说,事必躬亲也许是个优点,但对于管理者来说,事必躬亲却是一个致命的缺点,费力不讨好,而且危害无穷。《吕氏春秋•审分览》曾经生动地举例说,人与马一起走,人不如马快,可是,人坐在马车上驾马,情况就不一样了。不能任用部下,事必躬亲,就好比舍弃车驾而与马同行,不仅不如马快,而且还会压抑、挫伤“马”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作用。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各级职责混淆,领导不力,一片混乱。“此亡国之风也!”正因为事必躬亲有如此大的危害,所以才有“丙吉问牛不问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等著名的执政典故。也正因为这样的道理,所以孔子才非常重视“先有司”的作用,把它作为首要的一条教给仲弓。
  

  如果说,“先有司”在于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那么,“赦小过”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那些犯有错误但愿意改正的人。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你事事苛察,求全责备,就像眼睛里容不下一粒砂子 一样抓住别人的缺点错误不放,谁还愿意跟从你,为你卖力气呢? 所以,管理者一定要能够原谅属下的小过失,做到张弛有度,该严的地方要严格,该宽松的地方要宽松。
  

  至于“举贤才”,道理就更加简单,这是孔子在许多地方多次论述的问题,只不过对仲弓加以强调罢了。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说法,贤人至少应该有两个标准,第一是有能力,第二是有品德。无德无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或者德胜于才、才胜于德,都不是最理想的人才类型。真正的人才应该凝固做到所谓“德才兼备”,一方面能够具有胜任一个职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具有相当的职业操守、能忠于自己的公司和团队、能给下属和同事发挥表率作用。
  

  孔子给仲弓的建议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其道理却依旧适用于我们现代企业管理,可谓历久而弥新,值得现今的管理者去学习。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