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猎人”背后

   2023-06-15 互联网2950
核心提示:站在“猎人”背后                             猎人总是在暗处逡巡,搜索猎物,伺机出动———一

  

站在“猎人”背后

                          

  猎人总是在暗处逡巡,搜索猎物,伺机出动———一切都带着点戏剧性和神秘色彩。他们习惯了站在人群背后。然而几天前,接到采访国内几大知名猎头的选题,意味着我不仅要跟他们正面交流;还要跨越表面的界限,站到猎人的背后,剖析他们的心态,抓住猎头这个职业的特性。通过深入的交谈,一时间感触良多,各种情绪杂陈:
  忐忑:第一次做《英雄时代》,就是去专访国内知名猎头,对自己知识储备底气不足————倘若提问有些外行,自己露怯也还罢了,毁了本报的英名可就罪不可赦。于是上网恶补相关知识,请教资深同行,把握猎头行业的同时,详细了解每个专访对象的资料。上海刘大卫说,他建议每个猎头都去读透《福尔摩斯探案集》,我恨不得自己也读过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根据经验,准备过程往往可以决定一篇访谈的质量。
  欣慰: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猎头与传媒之间的关系有点微妙———他们需要借助传媒来做秀,因为猎头自己也需要建立品牌,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客户;但是猎头又具有隐蔽性,由于相互间的竞争,他们的操作中有很多商业机密是不便透露的,所以对传媒有一定警惕。在把握这个悖论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采访,得到的评价是:你们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很敏锐。于是,有点自恋。
  感动:不管是电话采访北京的王长江、上海的刘大卫还是深圳的郭展序,我都被他们的激情感动。他们似乎都是语速较快、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精力充沛、野心勃勃。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激情,而对这种激情又有不同的解释:王长江和郭展序认为猎头的职业是在“助人”,在帮助别人中得到成就感;而刘大卫说一个猎头要对金钱充满强烈的欲望,也许这是他激情的原动力。或许我是个心里阴暗的人,不信任助人为乐是工作的原动力,所以我更欣赏刘大卫的坦率和务实。
  惊喜:采访的过程中,最大的快乐就是,自己能提出有技巧的问题,而被访人又能给出有亮点的回答。比如刘大卫说猎头是个容易被拒绝的职业,我就直接想到被拒绝是一般人觉得很难堪的事,他们怎么能越过这道心理障碍?刘大卫说,被拒绝是一种常态。就像追女生,对方一口答应反而很尴尬,她是不是太轻薄?这个比喻很巧妙也很贴切。
  忧患:按照惯例,北京、上海两地猎头仍然互相轻视,但是在对深圳猎头的评价中,他们取得了一致:认为深圳猎头的规模、层次差了一大截。这一点,深圳猎头也承认差距的存在。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深圳的大型企业太少了。虽然号称全球500强有80家在深圳设分支机构,但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道理很明白,就像你们南方都市报最近轰轰烈烈报道的那篇网文:假如中兴、华为……等四大企业总部北迁,将引起大震荡。试问如果深圳大企业够多,就算这几家都走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而深圳猎头市场的不规范、恶性竞争也不容忽视,客户资源没有北京、上海充足;自己还不遵守游戏规则。将来狼真的来了———洋猎头要来分一杯羹,深圳本土猎头拿什么应对竞争?希望我只是杞人忧天。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