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是一家旅游企业的部门经理,在他任职的几年时间,曾被企业老总两次免职。第一次是在企业下属公司的市场开发部任经理期间。正当他在这个职位上干得春风得意,顺风顺水时,却被老总调往企业下属一家效益不佳的分社任职。对此,他很是想不通。本来自己希望在这个岗位上做出成绩后,进军公司高层,但老总的决定却让他大失所望。越想越懊恼的他决定找老总去问个究竟。见到老总,当他问起此事时,老总只对他说了一句话:你在这个位子上干得太久了,继续干下去会弊多利少。
张强对老总的话怎么想也想不明白,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可能是有人在老总面前说了自己的坏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张强决定辞职另谋发展。
带着一肚子怨气,张强辞职应聘到另一家集团公司任分公司经理。从上任的那天开始,他就对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把这家公司从破产边缘拉了出来,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从此名声大振,老总对他赞赏有加。但好景不长,在他到这家公司任职的第七年,公司出现了亏损,进而陷入困境。员工对公司的管理产生不满,纷纷“跳槽”另谋发展。面对如此局面,张强无力回天,最终又一次被老总撤换。
早在许多年前,美国一位学者就提出一种称作“人才创造周期”的理论。他认为,人才的创造力在某一工作岗位上会呈现出一个由低到高,到达巅峰后又逐渐衰落的过程,其创造力高峰期可维持3~5年。人才创造周期可分为摸索期、发展期、滞留期和下滑期四个阶段。这位学者认为,在衰退期到来之前适时变换工作岗位,便能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从这个理论上讲,张强的第一次被免职调离,他的前任老总做得很明智。而第二次被免职,则是因为张强的职业衰退期来临使然。客观地讲,张强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从他跌落的轨迹中不难发现,任期过长、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是其从职场落败的主要原因。
用人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能和必备能力,管理者不但要知人善任,还要知人善免,让员工在最佳时期发挥最佳效益。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只有把善任与善免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充满生机,获得双赢。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能做到知人善任,却难以做到善免,还有许多世俗造成的阻力和障碍需要克服。笔者认识的一位民营企业老总就有着此类苦恼。他的企业属于典型的家族企业,刚开始运作时,确实红火过一阵子,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家族式企业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痛定思痛后,他下决心聘用能人,希望能给自己的企业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当他以50万元的年薪聘用了一名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准备担任他的副总时,他的原本担任副总的弟弟就是不让位,跟他吵,跟他闹,牵动了家族丝丝缕缕的关系,最终弄得他苦恼万分,难以下决心让他的弟弟“退位让贤”。没办法,只得将这名高薪聘来的人才放在人力资源部担任部长,企望在做通了弟弟的工作后,再让他上任。但是,他的弟弟一直不让贤,这位人才在人力资源部浑浑噩噩地混了大半年后,因“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得不黯然离开。而这家企业因为缺乏高素质人才,在之后的一次不明智投资中元气大伤,最终走向破产。
这位老总的遭遇不是个例。商场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管理者明知自己的下属已过了最佳的职场发展期,到了职场衰退期,工作能力弱,缺乏大刀阔斧干事业的闯劲,属于那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才”,但就是下不了将其免职,另寻高人再谋发展的决心。他们往往认为,下属跟了自己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只要下属不背离原则,不违法乱纪,即使能力差一点,也要让其在这个位子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便平衡各种矛盾;还有一些管理者受个人感情因素和世俗人情的影响,对一些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关系、靠着自己的关系在企业混日子的下属迁就照顾、宽容放纵,即使这些下属责任感退化、使命感弱化,甚至到了“当着和尚不撞钟”的地步,也拉不下脸来让其走人。其结果,必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走上破产的道路。
由此可见,企业管理者要使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用人体制,着手建立一个能上能下,有进有出的开放式流动体制,在知人善任的同时学会知人善免,这样,企业才会有活力,引进的人才才能有用武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