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成都某大学一位毕业生为应聘北京某高校一个行政岗位,在招聘会后为参加该校组织的笔试、面试,先后在成都与北京之间往返了3趟,后与一位男生从60人中胜出,在最后关头却因为是女生而落马,还因此而耽误了许多其他机会。目前,几乎一半的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或有着相同的经历。
每年此时都是大学毕业生们到处赶招聘会的时间,现在就业竞争压力很大,大学毕业生们更是不敢轻易放过每一个机会,总是尽可能地多参加各类招聘会。
在招聘会上,毕业生通常会“广撒”简历,而招聘单位由于面对很多应聘者,所以很难在招聘会上就与应聘者有深入的沟通与交流。这一工作往往是在会后进行。通常情况下,招聘单位会后会在数百份简历中挑出几十份,通知其面试,再最终确定几人。
那么,这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招聘单位往往为了扩大选择范围而通知许多毕业生参加面试。记者在采访中就曾了解到,某单位只招一人,却通知百余人参加笔试面试。
这就给应聘者造成很大麻烦。由于招聘单位往往在异地,学生必须在时间和经济上有很大付出,有心去吧,怕白跑一趟,耽搁时间又浪费路费;有心不去,又怕错失良机。而且有的招聘单位组织的笔试、面试并不是在一天里一次进行,而是分为数次进行,这就给外地面试者造成很大的负担。
所以,大学毕业生在招聘会后,当面对多个招聘单位通知面试时,一是应该慎重考虑,必要时应作出取舍,而不要“照单全收”。否则自己时间、经济上都吃不消;二是应该在电话里问清楚招聘单位招多少人,通知多少人面试,然后根据自己情况推断有多大可能应聘上,然后再作决定去还是不去。
三是应事先通过上网查询、让招聘单位所在地的熟人帮自己打听等方式尽可能地多了解招聘单位情况,如果其与自己预期差别较大,就不用去了;四是要先问问招聘单位是否报销单程或全程路费,这不单是几百块钱的问题。不要怕因此“得罪”招聘单位。
因为如果它求贤若渴,它就不会在意这个,而且让招聘单位出路费,它就会慎重考虑面试者人数,而不会毫无顾忌地“全面撒网”和“稳坐钓鱼台,等愿者上钩”。
招聘单位也有义务如实对应聘者讲明单位基本情况和应聘人数等,并应慎重确定应聘者人选和人数。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对应聘者面试路费及食宿费用、招聘单位通知应聘面试者人数与实招人数比例等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定,明确双方权责,以期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成本,为大学毕业生营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就业环境。
来源: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