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就像是“一张白纸”,没有沾染上任何习惯,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一个人的习惯与其家庭出身、人文环境、物质条件密切相关,习以为常,耳濡目染,精神熏陶。正如孔子所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还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直焉”。中国有不少与习惯有关的谚语“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日本谚语“讨饭三年懒做官”。也就是说,现实中人,其道德品行善恶高下,主要在于后天学习、习染,以及由此形成的习惯。
从内在机理分析,习惯是在惯常情境下,思维的定式化和行为的定型化。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意识由显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显意识是“知觉”,负责思考、推理、计算,计划以及目标设定。潜意识则是各种“知觉”的仓库,各种熟悉的思考、推理、计算、计划和目标存放在其中。潜意识由显意识转化而来,是显意识的沉淀、定式化。专家发现,21天重复形成习惯,85天重复形成稳定习惯。一般而言,将习惯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
(1)1-7天是发端期。开始不自然、不自在,别别扭扭。需要强制注意,刻意适应。
(2)7-21天是适应期。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但一不留意,原形毕露,恢复如初。可以说是半推半就。因此,需要持续注意、保持刻意。
(3)21-85天是稳定期。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毫无刻意,自动运作。
一个人面对的宏观环境,也就是大环境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大环境变化,可以分解到细微处,即微观环境,也就是小环境。小环境具有连续性、稳定性、惯常性。适应大环境变化,在稳定小环境中的定式化思维、定型化行为将进行必要的重组连接,由定式化思维和定型化行为创建出新的思维链条和行为链条。因此,可以说人的行为基本规律是,适应环境变迁不断推演出新的行为组合。人的一生当中,95%以上的行为是定型化行为、习惯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就是习惯性动物,人是习惯的奴仆。无论是恶习,还是良俗,都是习惯使然。
习惯就像是一个放大装置,无论是好行为还是坏行为,都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被习惯所放大。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善于动脑是习惯,不动脑子也是习惯。勤奋是习惯,懒惰也是习惯。习惯支配着善于动脑的人,支配着勤奋的人,也支配着不善动脑的人,支配着懒惰的人。同样是忙碌,效果不一样,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其根源就是不同的行为被无形的习惯放大了。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拖累一生。好习惯是走向巅峰的基石,坏习惯是跌入深渊的陷阱。在一定意义上,习惯左右着人生走向,主宰着人生成败。
(1)因应错综复杂情势,主动反应,不被动应付,积极创造,不等待施舍。
(2)执着于理想信念,牢记自我使命,以终为始,忠于计划,坚定不移。
(3)纲举目张,大事当先,要事第一,当做即做,排除干扰,拒不延宕。
(4)追求双赢,与人为善,和谐共处,既奋发向上,又防恶性争斗。
(5)善于沟通,换位思考,化害为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既发挥优势,又补己不足,力求事半功倍。
(7)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随方就圆,借力用力,顺势而为,强势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