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说:“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精神,体现在敢于冒险,不安于现状,敢于挑战权威。而中国学生由于种种影响,往往缺乏这种素质。”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王子镐说,目前中国的企业可以说充满了创新精神,但中国大学在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方面相当滞后。
他分析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科研经费的缺乏。以出席本届论坛的瑞典皇家工学院为例,该校每个大学生每年有1万美元的科研经费,而中国学生的科研经费接近于零,远远落后于欧美高校;另外,大学中的科研项目和经费大部分由教授掌控,他们出于对知识产权和研究安全的考虑,往往只让少数研究生参与项目,而占高等教育主体的本科生却机会寥寥。
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弗罗德施特洛姆说,瑞典的大学在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方面有着很好的经验。瑞典皇家工学院成立了企业家学院,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企业项目。据介绍,瑞典的大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与企业合作,在进行研究的同时获得了更加充足的科研经费。同时很多大学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开始设立由学校控股的公司。
弗罗德施特洛姆指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不到一半的新产品会依靠技术创新,而更多的产品依靠的是新的理念。瑞典著名企业宜家家具就是依靠把家具拆分的理念走遍天下。“因此,大学必须承担起培养年轻一代的创新意识的责任。”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校长迪埃特·伦森说,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最关键的是向他们提供足够多的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德国的很多大学规定学生必须到企业实习,否则就无法毕业。一些学校还向学生提供到其他国家的企业实习的机会,以培养符合全球化商业环境的人才。
王子镐说,与会的中国一流大学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实际上,中国的大学已开始着手培养创新型的人才。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高校科技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超过25万,全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400多亿元,是1998年的6倍以上,年均递增18.5%。
“在年轻人中提倡企业家精神,对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迅速崛起非常必要。”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