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房价赛跑的人生

   2023-08-21 互联网2560
核心提示:厂里裁员几年,并没有裁到温单妮头上,但面对节节高升的房价,她主动放弃做了30多年的工作,只为获得一笔于她而言相对“巨大”

    厂里裁员几年,并没有裁到温单妮头上,但面对节节高升的房价,她主动放弃做了30多年的工作,只为获得一笔于她而言相对“巨大”的补偿款,去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房子是我的最后归宿,有房子我才有安全感。”错过福利分房,错过便宜的房价,在迎来人生第四个本命年的时候,温单妮不想再错过。

    “廉租房我连想都不敢想,僧多粥少,比我困难的还有很多,分不到我头上。经适房我问过了,没有组建家庭的,没有资格买经适房。”2011年1月底,广州天气持续阴冷,西村地铁站附近的一家小餐馆里,温单妮刚从父母家中赶来,提起房子,她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尴尬年代错过福利分房

  在广州土生土长的温单妮,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里。她甚至没有想过要离开市区,没有想过要去发展中的广州新区,她需要照顾父母。

  她要在市区买一套房子,不需要多么新多么大,离父母家近就行。能每天照顾父母,但关上属于自己家门的那一刻,就可以有自己的小世界,自由的,安静的。

  温单妮,47岁,下岗失业在家。1997年的一场大病,让她与婚姻失之交臂。“那时候有一个人在等我,但我得了肾病,当时身体状况很差,连上楼梯都很困难,我不愿意拖累他,两年后他就结婚了。”天性乐观的她,说起未婚的遗憾,并没有流露些许哀怨,反而报以爽朗的笑容。

  她现在的日子过得很充实,经常会和一些信佛的朋友一起去一些偏远的老人院送礼物。“那里的老人比住在市中心老人院的老人更孤独,我们会买一些饼干零食过去,你知道吗?一块小小的饼干就可以让他们很满足很开心。”

  温单妮的人生轨迹与城市里的大多数人一样,父母是工人,初中毕业以后,十几岁的她便自然被安排进了父亲所在的水泥厂,从英德水泥厂到广州水泥厂,将近30年,直到2010年下岗。

  在光阴的故事里,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房子,这个如今萦绕在城市每个人心里的愿望,闯入了她的生活。

  小时候,温单妮一家住在只有12平方米的单位宿舍,加上自己搭的阁楼,一家五口就挤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温暖,其乐融融。70年代,厂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一到吃饭时间,一大群小孩就一手端着碗筷,一手拎着小板凳挤在电视机前面,如同电影《岁月神偷》里一般的温馨画面,让她记忆犹新。

  工作几年后,温单妮住进了厂里的单身宿舍,两个小单间共用一个阳台,尽管她只分到一间,但很满足,欣欣然工作,没有烦恼。年轻的她和同龄同事们的笑声爽朗清脆,就如同那时候的天空,干净澄澈。

  80 年代,厂里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福利分房,经过好几年论资排辈的等待,温家终于在1995年分得一处使用面积为40多平方米的房子,在西湾路,广州现在的西村地铁站附近,这是真正意义上属于温家的第一套房子。虽然并不宽敞,但从此不用再挤在小小的家属楼里,不用与厂里工友过集体生活。

  福利分房的年代很快便随着一纸文书而结束。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文件出台,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

  眼巴巴地等着单位分房的温单妮,用她自己的话说,没有赶上末班车。这意味着,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得靠自己了。这一年,温单妮35岁。

  寻寻觅觅找不到“最后归宿”

  温单妮身边最早买房的一个朋友,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不起眼的价格,如今已经翻了好几倍,每个人都在等着福利分房的时候,朋友毅然下决心买房,直到现在,温单妮仍然由衷地佩服他的眼力。

  福利分房制度取消以后,陆陆续续地,买房的人越来越多。各种装修风格几年一变,从中式到欧式到田园美式,再到最近几年的现代简约风格,温单妮经历着这些变化,唏嘘不已。参加了无数次同事朋友的新居入伙仪式,温单妮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变化的,不仅仅是装修风格,还有节节攀升的房价。

  “看了别人的房子,有了对比,我就想要有一间自己的小屋,自己来装修来布置。”说到未来的房子,她有些兴奋。“也不能一辈子住在父母家啊,不合适。”对她来说,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和拥有一段婚姻的意义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甚至,在她眼里,房子不会跑,人心却会变。“房子是我的最后归宿,有房子我才有安全感。” 她觉得。

  为了这份安全感,2005年,刚大病初愈的温单妮开始奔走于广州市内频繁看房,和她一起作战的,还有她的同事。为了儿子上学方便,温单妮的同事瞒着家人提前把原来的房子偷偷卖掉,揣着卖房款寻找新房源,下了一场赌注。因为没有退路,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她的同事就买下了位于龙口西的一处住房。当时的龙口西路还没有现在这么熙攘热闹,一直住在老城区的她们一开始甚至不知道龙口西的大概位置,而当时的市面价格,相比现在,差别更是悬殊。

  “我当时也看中了富力广场附近的一套64平方米的房子,差不多23万,一时犹豫没有出手。”如同错过婚姻一样,温单妮也在不断错过自己与房子之间的缘分。“只能说,我和那个房子没有缘分。”温单妮如此安慰自己。她后悔当初没有像同事一样,破釜沉舟一把。

  2005年夏天,一个酷热的日子,温单妮记得异常清楚。来回奔走看了好几套房子后,她中暑了,回家后昏昏沉沉数月,大病初愈的身体经不起频繁看房的折腾。以此为分界线,温单妮放缓了看房的速度,直到2009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