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老年人,早已不再满足于退休后含饴弄孙的幕后生活。他们从工作几十年的岗位退下来后,有很多人,或因技术过硬,或因责任心重等原因,受聘回原单位或新单位,又潇洒地走入职场。他们大都是具有一定技术、工作经验的老人,退而不休,工作并快乐着,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身手技能证明自己不仅是家中一“宝”、更是整个社会之“宝”。目前,南宁市的职场上也悄悄出现了“银发一族”,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老有所为,在自己熟悉的技能领域发挥着余热。
1 “银发一族”选择再次走上岗位
沈大爷今年虽然已有67岁,但看起来仍精神抖擞。沈大爷原来是市供电局的一名技术电工,日常主要工作是负责抢修、处理事故。2003年从单位退休时,正好赶上勘察设计院来单位“挑人”,沈大爷被“相中”了,到那里继续干他的老本行。单位看重的是沈大爷的技术和经验,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安排他三班倒休,可以说是给足了沈大爷方便。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这些“银发族”主要从事技术、顾问、管理等工作,多集中在专业性强、年轻人一时无法替代的岗位,比如法律、医务、教师、企业管理等行业都很乐意接纳那些技术全面的退休老人。
采访中,几位在退休后仍坚持工作的老人都表示,选择再次走上岗位,大部分原因是退休后很多时间难以打发,再加上对原行业有着深厚感情,所以才决定再干几年。另外,还有人提出,现在专门针对老年人才的招聘会太少,希望能多举办一些“离退休人才专场招聘会”,为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新平台。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南宁市有一些用人单位都有退休后的老年人“补差”的情况,有的是本单位职工返聘,有的是经熟人介绍到企业打工的。不过,通过人才市场求职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拥有专业技术的老年人,根本不需要到招聘会求职。一方面是因为在普通的人才招聘会上,企业对于年龄的要求基本以45岁为限,招聘会上鲜见老年人的身影;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企业非常看好离退休人才,甚至在这类人才退休前就已“预订”。
2 技术经验是“金字招牌”
记者了解到,银发人才在求职时主要看企业所需要的与自己的专长是否一致,通常不太在意用人单位的规模等条件,能否发挥余热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业内人士分析说,“银发族”重返职场主要源于一些规模较小的私企、起步较晚或正在发展中的企业,对这类人才比较青睐,在招聘时考虑到人力成本:老年人大多都有一份稳定的退休收入,求职时对于待遇的要求较为合理,甚至小部分偏低;同时由于多数银发人才在原单位已上了各种保险,“二次用人方”不用再为其考虑保险等事宜,与在岗技术人才相比,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另外,虽然退休老年人求职确实存在年龄、身体等条件的限制,但他们丰富的技术经验无疑也是一张“金字招牌”,在职场上广受青睐。
一家曾招聘过“银发族”的公司负责人崔先生告诉记者,有些退休人员往往是本行业的精英和骨干,拥有成熟的技术,受聘后不用培训就可直接上岗。他们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使其养成了踏实、诚信的良好品德,这也是不少企业需要的。最重要的是,用人单位也希望他们能够向年轻人传授经验、心得,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
3 重返职场应谨慎选择单位
虽然“银发族”退休后重返职场发挥余热很吃香,但是由于不少老人在求职过程中过于盲目等原因,也出现了个别上当受骗却无法维权的现象。因此,谨慎选择再就业单位,对于银发人才重返职场来说尤为重要。
对于劳动者退休后仍返聘上岗是否还受到相关劳动法规所保护的问题,记者查找相关资料后了解到,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明确规定:“老年人参加劳动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从老年人权益保障的角度看,退休人员重新就业,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发挥余热,原本也是一种基本的权利。退休返聘协议很多条款和劳动合同都不一样,主要体现在特殊劳动关系中,员工的劳动时间、最低工资和劳动保护三方面受《劳动法》的保护,但对于其它方面,如聘用期内的工作内容、报酬、医疗、劳动待遇等双方可以通过合同的方式约定,一旦出现争议则可按约定履行。
业内人士特别提醒“银发人才”,在找工作时,一定要考察用工单位是否有正规手续,在被聘用时应要求与聘用方签订聘用合同。在签订聘用合同中要明确医疗、工伤事故待遇等条款,使得自己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一旦发生纠纷,不要忍气吞声,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使“银发族”发挥余热的同时,也能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