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较上一年的87%提高了3个百分点。
90.7%,这是一个很高的就业率,倘若真的能够达到如此之高的就业率的话,则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真说不上有多么严重。可问题是这个耀眼的数字和人们在生活中观察得出的结论完全不符,从网友的反映看,几乎一边倒地对这个数字嗤之以鼻,有人直言“只能当笑话”,还有人说“太假了”,更有人调侃说“又有一大半的人被就业了吧”?
政府的职能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缺乏公信力或不准确,后果是很严重的,首先它会影响相关政府机关的威信,影响行政效率;其次,这会向其他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发出错误的信号。比如就政府来说,要不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当作施政的重点?企业当如何根据就业形势确定工资、投资以及市场等种种行为?最后,这还会对大学生们产生误导,使他们在入学、选择专业、制定自己人生发展规划时失去依据,出现错误。
那么,官方公布的就业率为什么缺乏公信力?我想原因至少应该有两条:其一是把就业率当成了自己的政绩,就业率越高,政绩就越好,如此则自然就有在数据上弄虚作假的冲动;其二则是统计方法不科学——目前就业率的统计方式主要是靠大学和教育部门层层上报,由于这事关大学官员自己的政绩,所以其被“注水”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媒体披露,目前高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问题上的造假手段主要有:一是“不就业就扣证,催生就业合同造假”;二是“被就业”,有一位毕业生透露说:“学校会为了保证就业率给你随便签就业协议书、安排个工作。介绍的多是不适合的工作,结果做不了多久就不想做了,相当于没找到工作。”三是“将研究生、出国留学生算就业”,四是“学校公布的就业率不透明”,干脆就直接在数据上做手脚。
所以,在我看来,假如人保部、教育部之类的相关部门,如果真的愿意摆脱畸形政绩观的束缚,掌握真实的就业率的话,至少应该在统计方式上进行改革,比如对大学和基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层层上报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而自己则要采用直接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的方式,来掌握真实的就业率,同时还应该开放、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就业率调查,必要时可以直接委托他们进行调查。只有在调查方式上作出根本改变,才能掌握真实的数据,也才能恢复自己的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