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将大学生实习认定为“准劳动关系”

   2023-08-21 互联网2440
核心提示:大学生实习是其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课堂学习的延伸,也是大学生受教育权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有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将

    大学生实习是其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课堂学习的延伸,也是大学生受教育权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有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将大学生实习规定为一项制度安排,因而在操作层面受到许多困扰和难题,大学生实习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建议在立法修改过程中,将大学生实习明确为准劳动关系,补充有关大学生实习权益法律保障的规定,使这次修改成为推进大学生实习权益法律保护的新契机。

   大学生实习的现状

  由于我国没有针对大学生实习的立法或相关制度,对于什么是实习、实习期间大学生身份界定等问题没有准确的定位,致使时常发生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被侵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实习安全方面。大学生在用人单位实习,实际参与劳动和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人身伤害事故。而理论与实务界对实习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还是劳动者有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实习大学生的身份仍然是学生,也有认为大学生在实习时其身份已转化为劳动者。因为观点不同,实践中实习生一旦发生事故,高校与实习单位往往相互推诿,导致实习生的权益难以救济。

  大学生实习身份的界定

  明确实习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还是劳动者,这是确立其合法权益保护路径的重要基础。对此,学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实习生的所有档案和户籍关系仍在学校,学习期间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其身份是学生,与用人单位不具有劳动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在实习时其身份已转化为劳动者,因为实习单位与实习生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劳动关系。第三种观点认为,在校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教育管理关系和事实劳动关系的双重性。

  笔者认为,大学生实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劳动方式,其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兼具学习与劳动的双重关系。一方面,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学生身份尚没有改变,其基本身份还是学生,这毫无疑义。但另一方面,实习生付出劳动,无论有无报酬,其参加劳动的事实不能抹杀。因此,实习生是学生身份的同时,又是准劳动者,实习生具有双重身份。“如果因实习生‘学生’身份而排斥其‘劳动者’身份的存在,正如因‘学生’身份而排斥其‘公民’或‘消费者’身份一样不合常理。”总之,实习生的实习是教育也是劳动,是教育关系和劳动关系的交叉和结合。可称之为准劳动关系,或非典型劳动关系。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新型用工关系开始呈现,其中与现有标准准确对应的情形越来越少,更多的类型兼具劳动与非劳动特性,介乎于“劳动”与“非劳动”之间的准劳动关系领域已然形成并呈扩延之势。实习生就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准劳动关系形态。明确实习生具有的双重身份和准劳动关系,将为解决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问题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一旦出现工伤等权益方面的纠纷时,可以比较方便地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解决学校、学生、实习单位的尴尬境遇。

  构建大学生实习的保障体系

  努力构建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保障体系,是当前保证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第一,完善保障大学生实习权益的法律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立法,这些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劳动权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劳动者的劳动权是一个涵盖内容很广的权利,是许多具体权利的集合,需要法律全方位地予以保护。特别是一些准劳动关系形态的产生和广泛存在,目前的立法还不足以构成劳动权以及准劳动权法律保护立法的必要体系,需要尽快修改有关法律法规,补充这些新兴的准劳动关系形态,以构建更加完备的保护劳动者劳动权的法律体系。建议学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相关法律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使之尽快完善,使实习期间大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有法可依。

  第二,实行大学生实习协议制度。签订实习协议是避免出现纠纷无人问津而导致大学生权益受损的根本途径。为此,大学生在开始实习前应当力争与有关单位签订协议,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协议书应当明确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以及争议解决方法。实习是否有报酬也可纳入协议内容,凡属于劳务性质的实习,原则上可以协商给付相应的实习报酬;凡技能和智能性质的实习,则要由提供实习岗位的单位视情而定。学校和学生可据此原则向实习单位提出协商方案。

  第三,构建大学生实习的激励与合作制度。大学生实习是教育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充实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进行。不少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实习生制度,并且已经成为了人力资源制度的组成部分。企业每年要定期接收一定数量的大学实习生,这是他们的社会责任,同时还可得到某些免税优惠,并起到宣传企业、培养忠实客户的作用。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体验不同工作种类,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位,从而降低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盲目性。我国有关部门可参照这些做法,尽快建立起接受大学生实习的激励与合作制度,将接受大学生实习作为单位的社会责任,并在政策上予以鼓励。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