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历寒窗苦读,并支付了高额的教育成本,但大批“三本”院校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困境。在当前我市发展正处在由资源、资本驱动向人才、科技驱动转变的重要关口,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最受欢迎?
核心提示
●虽然花费高额教育成本拿到了本科文凭,但像“李燕、王小元”式的“三本”毕业生却遭遇着就业危机。保守估计,从 2007年三本院校开始招生录取以来,我市目前至少有 4000多名“三本”学生面临就业困惑。
●相反,“宝鸡技工”代表秦川集团车工梁军强日前被评为全省首批 40名首席技师之一,成为人才“香饽饽”。 2009年,全市 96所技工院校和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年培养车、钳、铆、焊、铣、电、磨等技能型人才 6万多名,就业率高达 98%。
●市委书记唐俊昌在今年 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当前,宝鸡的发展正处在由资源、资本驱动向人才、科技驱动转变的新起点上,必须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以人才大聚集推动产业大提升、发展大转型,我们将立足优化产业结构吸引人才。
●从唐书记的阐述中可得知,围绕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园区突进工程和生态环保工程,宝鸡需要的是一批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等方面的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擅长于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运作和项目运作、城市规划建设、商贸流通等方面的现代服务业人才。
北京工商大学
毕业生李燕这几天踌躇满志地回到了故乡宝鸡。按理说,像她这样的科班生找份工作应该容易些,但是一个月来,她拿着文凭,递交了 17份求职书,几乎全部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李燕万般无奈地说:“我这张文凭,最少值 15万元呐!”
记者从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随着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尤其是人才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都放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回到宝鸡,渴求寻到一席之地。
但是,像李燕这种“一张纸”花了 15万元,还“巾帼无用武之地”的情况不在少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宝鸡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15万元教育成本太昂贵 !
虽然李燕手捏北京工商大学的文凭,可是仔细一看,她的文凭是这所大学下属的一所“嘉华学院”,不是“一本”,而是“三本”。
2007年参加高考的李燕,分数线下来后,被嘉华学院录取,然而一家人傻眼了:光是学费一年就得 12000元,住宿费 2000多元,杂费 1000多元,书本费、采暖费等1500元。几年下来,她掐指细算,包括生活费在内,保守估计花费了有 15万元之多。
再看她的家庭,父亲是渭滨区的一名机关干部,母亲是下岗职工,这昂贵的教育成本几乎花完了他们所有的积蓄,原本宽裕的生活变得拮据。
从今年 9月份开始,李燕开始通过网络、邮件,向宝鸡的几家大保险公司发出求职信,可是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婉言谢绝。
看到身边的同龄人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拿到了可观的收入,李燕压力很大。
她说:“社会上存在一种‘三本歧视’,认为从三本院校出来的学生,都是靠钱买的文凭,没有真才实学,不是真正的人才,就算是用高职生,也不用我们。”
李燕的妈妈说:“当初女儿还有另一个选择,就是去海口某大专念数控专业,但是家里就一个孩子,不想让她吃苦,就算勒紧裤带,也要让她混个本科,但现在看来,混的文凭并不值钱,找工作比大专生还难!”
就在全家愁眉不展时,事情忽然有了转机: 10月 11日,李燕被市区一家保险公司录用为业务员,然而他们全家依然高兴不起来,因为新的烦恼又来了 !
高投资为何换来低回报?
现在,李燕已经在公司上班,她的待遇是“底薪 800+提成”。
但她还是一筹莫展:“我立志在 10年内,利用自己所学,给父母‘还账’,帮家里实现买房梦,可是这个梦很难实现。”
李燕听前辈们说,她这个岗位一月能拿 1200就“封顶”了,花一半、存一半,大概需要 20年才能收回她的教育成本,这仍然是个保守的估计。
15万元的“高投资”,为何成了“低回报”?
保险业是朝阳产业,近年来在宝鸡发展得十分迅猛,那么像李燕这样的高投资型本科生为何会无用武之地呢?对此,记者采访了市内多家保险公司的人事负责同志,他们说——
第一,诚然,保险业当下亟须人才,但保险业考验的主要是一个人的社交、口才、吃苦等能力,只要具备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只要能拉来保险单,那就是真正的“大才”。像李燕这样的“三本”生,更是独生子女,还是“宅女”,恐怕难以胜任。
第二,李燕所学的“保险学”专业,理论性非常强,保险业是个重行动不太重理论的行业,业内也需要讲师这个职位,但只有区区几个名额,况且已经处于饱和,更何况“一本”和“二本”的学生理论水平肯定高于“三本”。
“同时,保险业需要的是社交‘资源丰富’的人,即亲戚朋友多,家族人数多,或者其父母有更多的资源,但一旦资源挖尽,就只有拍屁股走人。”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像李燕这样的学生,能有多少资源呢?
李燕说:“不单是保险,三本院校设置的专业一般是‘中听不中用’,什么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保险等等,这些都是听起来很‘潇洒’,实际用起来‘无门’,而且和宝鸡的人才需求格格不入。”她的好多同学至今依然坐在家里无聊地看着电视等回音。
陈仓区千河镇人王小元是郑州大学升达学院的毕业生,同样是“三本”院校,他的专业是工商管理,这位年仅 23岁的农村小伙子,在花销了家里 12万元后得到了一张本科文凭。但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只有进了工商局才能“对口”,年初他参加了省上的公务员招考,以 40: 1的激烈竞争去应考,最终结果还是落榜……
像李燕、王小元这样的本科毕业生在宝鸡有多少呢?“从 2007年三本院校开始招生录取以来,当年有 2000多人选择去上,有 14830人放弃,这两个数字以后每年都是‘前减后增’,今年只有不足 1000人去读三本。”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说。
保守估计,目前至少有 4000多名“三本”学生面临着“李燕式”、“王小元式”的就业困惑。
低投资却换来高薪酬
今年 28岁的秦川集团车工梁军强日前被评为全省首批 40名首席技师之一,成为陕西省目前最年轻的首席技师。
他来自岐山农村,家里条件很一般,当年,他也面临着抉择,在选择要上高中考大学还是上技校时,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后者,被宝鸡技工学校录取。
毕业后,梁军强来到秦川机床集团,他好学上进,深受师傅赏识,领导也发现他是个好苗子,悉心培养。一般进厂学生由师傅带三个月就独立操作,梁军强跟了师傅八个月,十分扎实地进行实践练习。
2008年,“秦川杯”职工技能大赛在宝鸡举行。扣人心弦的实际操作考核要求在330分钟内完成四件套。每件都有不同的公差要求,全部完成之后整体组装,精度要求很高,没有绝技根本干不了。梁军强提前半小时就完成了操作,他身后有个四十多岁的参赛者,干到两个就干不下去了,站在梁军强旁边看他怎么操作,比赛的裁判人员也被梁军强精湛的技艺打动了,纷纷过来围观。
现在,公司经常把一些难做的活交给梁军强,但是他说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希望以后能够走上管理岗位,就可以把自己的技术推广开来,让工友的技术水平都有一个大的提升。
从毕业到买房“安居乐业”,梁军强仅仅用了 5年时间。和杨燕、王小元相比,梁军强的教育投资只有 3万多元而已。
梁军强就是“宝鸡技工”的一个代表。 2009年,全市 96所技工院校和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年培养车、钳、铆、焊、铣、电、磨等技能型人才 6万多名,就业率达 98%。先后向长岭科技、中铁宝桥、烽火集团、宝光集团、陕汽集团等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在为宝鸡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就业问题。
宝鸡究竟需要哪种人才?
高投资成了低回报,低投资换来高回报,从李燕、王小元、梁军强等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凭不代表能力”、“自己不努力,花钱多也不一定学到有用的知识”、“专业选择很重要”等等经验和教训。
近年来,宝鸡不断改善人才环境,努力营造了一个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人才土壤。但是,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选择,有如伯乐对良驹的选择。
正如宝鸡机床厂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去技术院校招人,都是被南方的企业挑剩下的人,或者干脆招不到人。而对于三本院校毕业的管理类人才,他们几乎用不上。
那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宝鸡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这个问题,市委书记唐俊昌在今年 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有十分系统的总结。
他说,当前,宝鸡的发展正处在由资源、资本驱动向人才、科技驱动转变的新起点上,必须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以人才大聚集推动产业大提升、发展大转型,我们将立足优化产业结构吸引人才。
从唐书记的阐述中,我们看到了:围绕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园区突进工程和生态环保工程,宝鸡需要的是一批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等方面的人才;围绕实施农业农村“三增一创”工程,宝鸡需要的是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围绕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城镇化推进工程、交通枢纽提升工程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宝鸡需要的是一批擅长于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运作和项目运作、城市规划建设、商贸流通等方面的现代服务业人才。
从唐书记的阐述中,我们明白了:无论学什么专业,只有学精学优,把实用的本领和扎实的功底学到手,用创新的精神去服务宝鸡,服务社会,那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未来的宝鸡学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记者 古小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