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复旦大学发布的《2010复旦就业行业报告》中显示,依据近几年该校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实际流向的统计分析数据,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专业相关性越来越低,尤其在人文类基础学科如文史哲等专业上,毕业后,从事与专业对口职业的学生甚至不到一半。《报告》提出建议称,文科专业学生,若希望毕业后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应在校期间提前做好其他专业知识的储备。
《报告》虽是对复旦一所学校学生就业与专业对口等情况的分析,揭示出的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如果首先立足于寻求对策,改变文科生就业难、专业对口就业难上加难的状况,可以说,复旦《报告》中所提及的学生加强知识储备、选修第二专业、注重社会实践、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学好外语等建议,也是具有一定针对意义的。
但这“一揽子”建议,却几乎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不仅可以拿来指导文科生,也能帮助理科生,甚至而言,对于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人群还有效用。简而言之,建议本身跟造成文科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具体原因没有多大关联,不触及问题的实质。
复旦《报告》建议的核心内容,其实可以概括为,“多学”、“多练”,这与文科生乃至所有大学生既有的课程学习导向是高度一致的。倘若用促狭、挑剔的眼光来看,那番话说了等于没说、白说、空谈,同样的学习模式,让文科生择业困难、即便就业还要舍弃专业背景,又何以能用这样的模式,通过学习强度的增强、内容的增多,改善就业的前景呢?
实际上,复旦《报告》已经揭示出更符合常识、更切中问题实质的原因:文科生难就业,人文类基础学科如文史哲等专业更难就业,对口就业成为奢望……这不就说明是现有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设置,及相关的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及其实践体系,与社会需求出现了严重错位?越是偏向于基础学科的专业,错位得越加厉害?如上段所述,同样的学习模式,即使增多一些教学内容而实现所谓的辅修课程学习、第二专业,也顶多是一个“负数”与另一个“负数”相加,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更大的“负数”,岂不是离社会需求和理想就业更加遥远?
当然,不是说文科专业,就一定要片面、急功好利、牺牲学科原则和专业知识体系,以媚俗和浅薄的姿态,去迎合短期的社会需求。近年来许多高校大兴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之风,却活生生将大学教育直接变成了职业技能培训班,丢弃了大学教育的核心——公民精神、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宽阔眼界和价值观培育。
因此,回归到解决文科生就业难问题的本来命题上,我们应当批判革除旧有僵化、过时的专业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各学科特点,过继到具有开放意义和兼容性、与时俱进的新型教育,而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思维,彻底滑入教育工具化的泥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