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的这些事情你做到了吗?

   2024-02-18 互联网1090
核心提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正在逐步改变“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模式,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正在逐步改变“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模式,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与此相配套,各地区及高校学校相继开办“供需见面”会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组织毕业生与一定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通过竞争落实就业单位。为此,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必须增强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在就业之前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一.增强竞争意识,告别传统观念

    在自主择业制度下,平等竞争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和广阔的择业环境,市场竞争机制也必然反映到人才市场中来。毕业生选择理想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竞争使人才脱颖而出,从而避免人才的埋没,有力地克服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然而,参与竞争本身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即要面对竞争的挑战和压力,又要承受在人才市场和竞争机制尚不完善情况下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力。因此,即使是学识和能力诸方面都较好的毕业生,也应当准备在竞争中面临挫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只要你能增强竞争意识,并坚持到底,就会不断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因此,每个毕业生都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深化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作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

    长期以来,在毕业生“统包统分”制度影响下,不少学生在就业方面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也缺乏良好的就业心理准备,形成一种不良的“安全感”。一方面,助长了毕业生眼睛向上的社会心理,把城市、机关、大公司、三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而一些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特别需要人才,也能给毕业生施展才干的机会,却难以引起毕业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严重。主要是不能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也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自身的素质、特长及其它条件,在就业问题上缺乏自主性。有的学生不敢通过竞争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及追求,消极等待“理想单位”相中自己。有的期盼国家、学校给自己分配一个好的工作岗位,有则盲目从众,随波逐流。近年来的“特区热”、“机关热”、“金融热”无疑都有从众心理的影响。至于这种选择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毕业生自己到往往无暇顾及。从众心理、依赖心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缺乏竞争意识的表现。

    在新的毕业生就业体制下,大学生要将过去那种等待分配的就业心理,转到主动选择职业的求职心理上来。当然,提倡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应该避免出现另一种倾向,即把强调竞争意识和就业的自主性,简单地理解为个人奋斗,为自己谋个好出路,把“混文凭、奔商界、挣大钱”或“考托福、去留学、拿绿卡”作为唯一理想的目标,是不可取的。健康的就业心理和竞争意识,是建立在对社会需要的正确认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基于对自身条件、素质、发展方向的客观评价之后,逐步形成确立的。

    二.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1.转换角色,适应社会需要。 求职择业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就业过程可能会有许多事与愿违的事情出现, 如专业不对口,这就需要毕业生能够投入社会、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良好的择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一个人的择来目标应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牌优势地位。

    2).避免从众心理: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同学、朋友等人的影响,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的发展

    3)..避免理想主义:有些毕业生为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而错过了其它好的机会,而有些条件好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而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就业,影响个人诚信,致使求职就业出现了困难,悔之不及。

    三.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知识技能

    大学生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术。扎实地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而且可以按照自身生理、心理规律的特点,更好地完成学业。专业知识是从事岗位工作最直接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应加倍学习;注意本专业学科发展脉搏,及时了解和努力掌握最心动态使所学专业知识保持在学科专业的前沿。

    其次,大学生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质量的尺度之一是人才创造能力发挥的基础。煤炭院校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完全可以再跨系、跨学科学习,如:参加辅修、选修课程,自觉阅读现代科技书籍,了解世界科技新动态等。

    再次,大学生应注意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备进行社会活动所必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1. 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从事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个种知识和能力。包括工作技能、对环境适应的能力等。工作技能的培养,应该从学校开始做起。一是要充分利用机会深入实际锻炼自己。如社会调查、学校集体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二是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三是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实践锻炼,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紧在校期间进行弥补。

    2. 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技能是社会基本技能之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虚心求教,克服嫉妒心理。2)培养待人宽宏大度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要求大同存小异,待人宽厚,能谅解他人的难处,原谅他人的缺点。3)增强自信心,克服“社交恐惧症”大学生毕业后,经济活动、语言交谈,都少不了接触各方面的人,如不能谈吐自然,恰当交往,将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所以,恰如其份与人交往的能力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努力具备的。

    3. 生活技能。生活技能是指自理生活的能力、独立解决生活中困难的能力。

    生活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年轻的大学生应该在培养生活技能的过程中显示立世、立身、立业的本领。

    总之,社会技能的培养应该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完成,要立足于祖国的未来,把个人成才立业与祖国的建设、发展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技能.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