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如何变成“香饽饽”
全国政协委员:推职业岗位就业准入制度
虽占据全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却并不受学生和家长待见。学了3年理论知识,到了实际操作却又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如何将尴尬的高职教育变成“香饽饽”?此次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市委副主委、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建议,在部分城市率先试点职业岗位就业准入制度,“倒逼”课程、专业等一系列调整,顺理成章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及社会待遇。
学了三年却没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撑起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等做出了不言而喻的贡献。2011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
“较之普通教育和传统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成为社会民众所普遍认同、主动选择的教育类型。”胡卫对它们的评价却是:“数量众多,但质量欠缺。”
其实,不受人待见的原因还不少。招生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是与普通高校一起招生的,通常在“三本”之后,即成绩不好的考生进高职院校。就业上,高职学生毕业后成为一线劳动者,与白领岗位相比,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具优势,就业环境与劳动强度处于劣势。
“高职的课程设置也有问题。”他说,目前,中高职如何衔接及定位问题不够清晰,导致它们专业设置不对口,课程内容又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两难选择,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很“摇摆”。偏重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可能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上培养不足;偏重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则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就业的岗位需求。
“目前高职的专业目录也值得商榷。”胡卫说,这些专业目录往往是沿用或从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目录稍加变化而来的,学术性较强,不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这样的专业设置也无法与中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有效衔接,影响了中高职的协调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简单来说,学生们辛辛苦苦学了文化课和动手技能,但没有强项,导致竞争力相对缺乏。”同样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书面意见关注高职发展的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说。
此外,由于缺少与企业、行业的深度、长效的合作机制,高职学院不了解市场、行业的最新业态,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达到企业用人的要求。
设终端准入倒逼课程调整
胡卫说,首先要正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中初级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则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即不仅需要具备职业教育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备高等教育的专门文化底蕴;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本行业前沿技术的新动态,且需要具备职业发展的较强能力。”
他说,还要打破目前的“闭门造车”的培育模式。“为何不鼓励和促进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兴办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胡卫说。
而对于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高职院校,财政应给予专项补贴,以弥补其办学经费不足,鼓励和引导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市场紧缺专业,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
至于优化专业及课程设置,则是培养人才的先决条件。他建议,不妨适时组织修改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目录,逐步以行业为条块设置专业。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建立多元的、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上,制定中职、高职不同专业的教学标准框架,构建中职、高职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复合性、多元性的课程体系。
“最关键一点,是要建立严格就业准入制度,提高高职毕业证书含金量。”胡卫生说,通过制定终端标准,可以倒逼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未经职业培训的就业群体的无序竞争状态,提高职业学校证书的含金量,使企业招工能够依法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
他建议国家人保部门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尽快联合开展分阶段推进就业准入的制度设计。可选择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先行试点,从关键性职业岗位着手推进,逐步建立全国范围内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一旦职业教育与行业准入挂钩,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及社会待遇提高,职业教育地位的改变便指日可待。”
【记者调查】
高职生更亲睐坐办公室
“今天上午,我刚刚接待了一位高职毕业生。临走前,他反复说道:我只想坐办公室、担任行政工作,请你们帮我多留心。”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虹口区职业介绍中心,该中心的副主任、职业指导工作室主任汪美萍谈起上午接待的一位高职生就业案例:这位高职生小刚(化名)从中职毕业后,曾经进入宝钢集团的下属企业担任一线工作,工作两个月后,他便辞职参加高复班,考取本市某高职院校的机械专业。
“我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只是因为录取的分数线比较低,并没有想过做一线的机械操作工。”小刚告诉记者,去年毕业时,他曾经向通多家制造业企业投寄简历,收到的答复是:有一线工作岗位,欢迎加入。收到多家企业的回复后,小刚并不高兴,反而走进自己所在区的职业介绍中心。“中职毕业后,他曾经在某大型国企担任过一线工作,工作相对轻松,但是,车间内的噪音和粉尘让他难以忍受。我宁愿收入少一点,希望找一份坐办公室、行政的岗位”小刚坚持道。
对于小刚的坚持,汪美萍觉得非常无奈,“这一现象还比较普遍。”每年三四月份,我都会走进本市部分高职院校,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在讲座上,我喜欢讲诉李斌等劳模如何从一线工人成长为行业标兵、甚至还成为大学的教授。讲完后,我常被学生反问:李斌有几位?”
汪美萍在多年的工作统计中发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流动性相对大,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的心态、自我定位有关。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感觉好,自己比中专学生多读了三年书,理论水平高于中专生,不愿意去一线岗位工作;有些毕业生求职时,更注重自己的岗位“面子”,宁愿选择客服、前台、柜面、销售等体面的工作,也不愿意从事和自己专业技能有关的一线岗位。
“在过去多年,高职教育确实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市人大代表、上海杉达学院副院长贾巧萍介绍道,从招生来看,报考并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考不进本科院校的学生,不得不选择高职院校,这也给很多老百姓信号: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是成绩好的学生;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照搬本科院校,成为本科专业的一个“缩影”。
职教发展瓶颈有望被破除
高职院校发展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也受到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关注。教育部已经提出“建立一批应用科技大学,满足高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在上海,从2010年开始,试点“中高职贯通”,初中生毕业后进了“贯通班”,由中职和高职院校联合培养,5至6年可获高职文凭,文凭和技能可以兼得。
“中高职贯通实施以来,专业录取分数线高于往年,甚至有考生的分数达到区重点高中的分数线。”中高职贯通的试点校、交大医学院附属卫校护理部主任戴鸿英笑道。目前,上海有3000多人接受中高职贯通培养。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是教育“立交桥”的一环。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副所长郭扬介绍,在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形成人才培养“立交桥”:初中生毕业后,各取所需,约四成升入高中,六成人选择职业教育,不管是哪条路,都能攻读本科和研究生。只不过,一条是学术型道路,一条是技能型道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也是相通的,高中生可以转读职校,同样,符合要求的职校生也能转入高中就读,改变职业方向。
据悉,“十二五”期间,高技能人才仍大量紧缺,上海将逐步扩大学制五年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招生规模,2015年达到当年招生数10%左右。“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彻底打通教育‘立交桥’。”全国政协委员、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说,上海已经加大了职业教育投入,在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师资等方面花了不少钱。今后,上海职业教育还将探索高职专科教育与技术性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的“直通车”式培养,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每个孩子找到他所擅长并适合的岗位,发挥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