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聚焦就业与教育 大学教育不能只为一份工作

   2023-11-15 互联网1650
核心提示:随着高等教育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加,许多人开始质疑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然而这样的困惑也并不仅仅只存在于中国,伴随着金融危机

    随着高等教育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加,许多人开始质疑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然而这样的困惑也并不仅仅只存在于中国,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全世界的教育都面临着就业的考验,究竟教育和就业之间能否建立桥梁?博鳌亚洲论坛此次圆桌讨论汇集了来自于五个国家和六个体制的嘉宾,他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探索———在高等教育中适当融入行业引导

  印度Apeejay Stya大学校长Sushma Berlia

  教育不能独立进行,教育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数,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就业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开发和发展的状况。所以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

  从学校实践上看,我们虽然没有把就业导向放入教学大纲中,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模块来调整。在整个项目中,学校有学术的成分,也会有导师提供职业指导。我觉得可以把研究和职业组合到一起,使用行业的信息来提供一些指导。

  共识———高等教育要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负责

  精英教育学院院长祝敏申

  大学有两个作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我们自己也是雇主。我们应该问自己,我们培育的毕业生是否是我们需要的?你有研究的技能但是否能胜任我们的工作,比如我需要有团队合作和法律背景,大学可以从更加广义的角度培育学生的技能,不是针对某一份工作,而是更多通用的技能。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南开大学的报告是300多家企业的调研,答案就是无论人来自于职业学院还是大学,他们都是好的员工,但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企业要求他们有更多的能力,要求有能力进行原创,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要有领导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大学需要关注全面发展,需要让学生有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

  出路———培养有专业素养的毕业生

  远东大学校长于海发

  学生就业的过程实际是转型的过程。“怎样把学习到的成绩转化成技术上的成果,完成知识的转化。把知识加工成产品或者服务,这是我们企业关心的事儿。”于海发说,“你在上学的时候把知识学到最好就不怕没工作。”于海发认为目前中国的企业很需要有专业素养的高校毕业生,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当大学生进入企业后,他们带来的知识体系却很薄弱。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