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往往做不长久,半年、三个月,甚至一个月就会跳槽。用人单位对此难以理解,“不是说工作不好找吗?为何还要频频离职?”对此,一些大学生也表示了自己的无奈,多数人表示自己其实也不想当“跳蚤”。为何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会成为“鸡肋”,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采访。
频频跳槽背后有苦衷
刚走出象牙塔,学子们都怀揣着一份美好的梦想,希望能在理想的环境中打拼。但工作环境差、发展潜力低、薪金待遇少,是毕业生们闪电离职的主要原因。
毕业三年内跳槽5次,
2004年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的钟兰跳槽更多源于经济上的考虑。她父母都在孝感老家,她大学期间的学费全部依靠助学贷款。毕业后,她既要还贷,又要补贴家用,但第一份工作仅1200元的月薪让她很窘迫。半个月后,一份月薪2000元的售楼员的工作让她果断跳槽,她表示:“希望工资高点,能够承担家庭责任。”
用人单位害怕“跳跳族”
举行的多场招聘会中,多家公司表示对职场“跳跳族”较为反感。
一家民营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说,目前公司技术类人才相当缺乏,因此对大学生求贤若渴。但实际情况是,有技术有头脑的大学生很难留住。工资方面不是问题,一般都能达到3000元,但大部分干了不到半年就辞职了。反而是一些中专毕业的学生肯踏踏实实干活,不会整天考虑跳槽。
对于大学生频频跳槽的事实,员工合同有时也起不到“紧箍咒”的效果。某教育培训机构的李经理说,他们一般与毕业生只签一年的合同,就是因为频频被毕业生“炒”,“炒”怕了。根据合同,违约的一方要赔付违约金。但是这一纸合同有时也约束不了跳槽者。
浅尝辄止不利于个人成长
首份工作作为职业生涯的“试金石”,对此湖北三峡人才市场一负责人表示,“经历了并不等于收获。”他对大学生频繁跳槽持不赞成态度。大学毕业生频频跳槽,实际上属于浅尝辄止的行为,“比如给他做一个项目,也许某个阶段做得不错,但从整体来看,未必是合格的”。他建议毕业生们要冷静思考,暂时不如意是正常的,“新的不一定比旧的好”,还要充分发挥特长,不摆架子,谦逊学习。此外,频繁跳槽也会给用人单位留下诚信污点,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峡职院就业指导处负责人指出,如果毕业生觉得实际工作情况比预期的差,应该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相互改进。最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专长,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与企业一起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