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雷同致“大学生过剩”

   2024-03-11 互联网610
核心提示:有一句形容大学毕业生求职旺季的话,叫“金三银四”,即每年的3、4月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高峰和最佳时节。今年大学毕业生的

有一句形容大学毕业生求职旺季的话,叫“金三银四”,即每年的3、4月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高峰和最佳时节。今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虽较之金融危机袭来的前两年略有改观,但仍未达到令人乐观的境地。即便在这早春二月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远远没有抵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现实,尚未有令人欣慰的转机。

  这不,近日里,沪上一些大型招聘会连连传出“农民工”月薪三千还不大愿意干,建筑行业的泥水匠、木工,技能强一些的月薪甚至高达七八千乃至上万元;对比渐渐“牛起来”的农民工兄弟,不少手握本科文凭和一大叠计算机、英语四六级等“证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却是只要月薪两千即可签约。但就是这样“好说话”,他们还常常被一些用人单位以“缺乏经验”等理由而婉拒。

  公允地说,现在很多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心态日益变得理性和务实,死抱着原来的目标挑挑拣拣的毕业生已经少了很多很多。但大学毕业生即便“放下身段”,来个有约就签、有岗就上,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就能让自己的就业问题“迎刃而解”了。

  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短视行为导致大学生眼高手低,难与社会将接轨。大学扩招十几年,大学生人数翻了好几番;然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却未见与时俱进。

  多年来,大学为满足扩招需求和学校的“升格”,罔顾社会实际需求,罔顾自己学校的本身特色与师资力量,大量地增设了诸如“国际贸易”、“新闻传播”、“国际金融”、“法学”等看上去很美的专业。以“新闻传播”专业为例,全国设“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已从原先的复旦、人大和上外等十几个名校扩大至近千个高校,就连一些民办学院也增设了“国际新闻”这样的专业。设有“英语专业”、“法学专业”的大学也在这十年间从原来的几十所院校扩大到一千多个。其原因在于,大学办这样的专业,成本投入较低,不像办工科专业那样需要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只要有教师、有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可上马了。

  这样的专业雷同、课程设置雷同和培养模式雷同的教育模式,是导致“大学生过剩”的根本原因。一旦“外面的世界”有了个“风吹草动”,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就水落石出般地凸显出来,首当其冲的往往就是那些“新闻传播”、“国际贸易”、“法学”一类专业的大学生。

  试问,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四年,学的课程有多少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相关?有多少有助于增强动手能力和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大多数的大学生有没有学得或掌握了创造能力、开拓精神?

  去年以来,中央出台政策,鼓励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教育部也发文,高校可以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专业。近来,各地方在进行“十二五”规划时也在进行产业调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要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及为地方经济服务,高校的招生和专业调整也不得不围绕这方面进行。

  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缺乏实用性的问题非一时能解决。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部一直强调,招生工作要与就业状况挂钩,许多高校也提出了根据就业状况对招生专业进行调整的具体政策,比如对就业状况不好的专业进行限招、隔年招生、停招等措施。现在,一些高校也不得不开始反思,开始在加强内涵建设,对接社会实际需求,提升教育质量上下功夫了。但在办学实际中,为数不少的高校还是仅仅将转变办学思路、改变专业结构停留在一些理念、口号和工作思路上,尚未有或者说一时还下不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所以,至今还很少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数据来佐证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已取得了实际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如何展开“自救”,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新闻传播”等“文科”同学们,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也别忘了去学习些别的专业,甚至不妨学习一门至几门谋生的技术。大学不能与时俱进,但大学生们的人生之路是很漫长的,生活是很实在的,不管发生了什么,生活还得继续啊。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