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多家媒体报道,昨天,教育部发布《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份专门聚焦中职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
“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超大学生”,作为职教人士的我对此,一点都不惊奇。刘易斯拐点到来后,中国已摆脱了“低廉劳动时代”,基层体力劳动者的工资得到了提升,只要你有一把力气,干流水线工作且不反对加班,工资待遇拿到三四千元,不是问题。所以,作为直接流向流水线和“普工”的中职生(绝大多数中职生走的都是这种就业路径),就业率高于大学生,当然也就不奇怪了。在初始就业方面,中职生和初中毕业生的就业行情,并没有真正的大差别。
接受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却仍然得不到令人期待的社会前景和职业理想。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些年,尽管中国职业教育已经实施了“免费政策”,尽管各地说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但是,不容否定的是,职业教育,无论在教育规划、财政重视中,仍然有毋庸置疑的边缘化倾向。
比如职业教育的生源总是被普通高中“抢”走,对于普通高中招生的计划,政府部门总是“无限放开”,基本上就是“想招多少招多少”,分数很低因为可以收高价,也照收不误。抢占了职业学校的“生源”,加大了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度。高分学生根本不上职业学校。
还有,公共财政的厚此薄彼,对普通重点高中加大扶持和软硬件支持,而只让职业学校的福利“自筹自支”。缺乏软硬件重视尤其缺乏教育政策的扶持,职业教育教师待遇普遍不够高。想和普通高中竞争,根本就没有竞争力。
职业学校师资水平整体有待提高。不少职业学校是普通中学的转轨,很多专业老师,比如家电维修专业,多是原来的物理老师。老师的实践能力普遍不足,专业技能差。因为无法给孩子提供鲜活而充满震撼性的“技术输血”,孩子学不到技术,也就不愿意报考职业学校。家长不到万不得已,真的不想让孩子上职业学校。新闻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占到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的82%,近七成来自西部。”没钱没权的孩子才不得不上职业教育,他们也多是冲着“免费”,才上职业学校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中职教育的就业率非常高,又有什么用呢?用这个就业数据糊弄外行人说,我们的就业前景很好、发展潜力很大,那根本就是一种自欺人人。
为了让职业教育得到真正发展壮大,显然更应在社会认可度上,多下功夫。其一,政府的所谓重视,要落实到位,在政策上、财力上,舍得为职业教育投入,让职业教育真正具有“经济底气”、“硬件底气”以及“生源底气”。其二,要努力加大双师型人才的建设,职业学校的教师,就应该有“文化课”和“技术课”双重绝活,给孩子提供专业化和职业化引领。其三,职业教育管理者应该多采取赏识手段,善待每一位学生,不因为他们成绩差、习惯差而放弃他们,用“爱”唤醒孩子的潜能,他们同样能成为社会优秀人才。第四,家长也应该调整观念,当下,学好技术,当个“金色蓝领”,同样有出息。第五,社会应该强化职业技术劳动培训制度,将这种劳动培训当做就业的前提和必备资格,提升文化素养和技能含量。摆脱了这些“囧”态,职业教育也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