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社会新鲜人—离职比到职更重要

   2023-10-18 互联网220
核心提示:所谓「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买东西总是怕广告不实、虚夸功能,深怕买到名实不符的产品,反而花钱找罪受,所以在购买前通常都

    所谓「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买东西总是怕广告不实、虚夸功能,深怕买到名实不符的产品,反而花钱找罪受,所以在购买前通常都会尽量上网搜寻一下,看看大家的使用经验作为购买的参考,那么录取新人呢?

    面试主管未必都对面试的结果有把握,即使面试的功力再高,也难保不会看走眼,那么何不验证一下求职者过去的经历,征询一下求职者过去的公司,就能降低风险、多一层保障。

    台语说:「世界没多大,大家相遇得到。」在职场上大家都在同一个产业的圈子里,这个世界就更小了。记得在金融业时,同事请假偷偷的去了几家公司应征,回来后却吓得要死,怎么那么巧,去面试的这几家公司的面试主管都跟我们公司的主管熟识,有些还根本就曾经待过我们公司,最夸张的是有次面试时一进到主管办公室,竟然看到主管桌上就放着印着我们公司Logo的笔筒,真是吓得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好聚好散,免留后患

    有人说政治人物下台比上台困难,下台的身影也比上台更重要。同样的,离职也比到职重要,到职易准备,离职难控制。要离职总是有原因的,好聚好散并非没有但总是少见,若是好端端的没事,干嘛要离职。要离职通常都是因为公司没前途、制度不完善、老板没天良、主管难沟通、工作量太大、薪资又太低、同事难相处、环境太恶劣、福利大缩水……,总之就是一切都是公司的错,这么烂的公司那能不离职。

    因为一肚子委屈就难免到处抱怨,因为隐忍太久就难免一触即发,因为无心恋栈,就难免工作怠惰,最后大家撕破脸口出恶言不欢而散,那你想当你有可能录取下个工作,万一对方来征询前一家公司的意见时,你想你的新公司会听到些什么?

    所以为了自己未来着想,即使满腹委屈也没必要得罪公司,平白给自己树立敌人,更何况通常你认为都是公司的错,而公司却几乎都认为是你自己有问题。

    人员离职,落井下石

    人们都很容易为自己找理由来保护自己,你以为离职受伤的是自己,却没想到老板或主管们也认为他们受到很大的伤害,这话听起来象是笑话,但发生的机率却不低,尤其是能力愈弱的主管愈严重、自信愈差的主管愈易发生,可惜的是这类主管却占了大半。

    员工离职难免抱怨连连,称公司这里不好、主管哪里不佳,如果易地而处你能不受伤害吗?员工离职的动作看在老板的眼中就是否定公司给公司打了个不及格的分数,对主管而言就是对他投下反对票,就算离职员工没有明显的抱怨,自信较弱的老板或主管心里还是会觉得受到伤害,甚至我曾遇到过不少老板,即使是小职员离职都会认为对他是一种「背叛」,蛤!有那么严重吗?没错,这个世界经常就是那么的夸张。

    所以为了扳回自己的颜面,修补自己易碎的自尊心,很多老板及主管们在员工离职后会刻意的说员工的坏话(即使事实不是这样),用对自己有利的观点解释一切的事情,所以这时如果下家公司打来征询你过去的表现,正好就成为发泄的出口。当遇到这样的老板,离职时就须更小心地处理,才不会惹来无妄之灾。

    影响不只一时

    不要以为现在的职位低,工作也不怎么样,不会有什么影响就可以率性而为。曾经有个例子,当初在公司恶搞,弄得乌烟瘴气的,公司好不容易才把人请走,没想到七八年后,当时的主管竟然接到别家公司的征询电话。

    为何经过这么多年还有人会征询这么早之前的工作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大家都有同学、都有同事、都有朋友,大家也都会换新工作,而且很容易都在同一个产业,在同一个地区,同产业的人尤其是主管,还有很多同业交流的机会,所以很容易认识你之前待过公司的人,就很容易征询了。

    就像前面举的金融业的例子,早期国内金融业的公司非常少,尤其是民营的公司,所以人才也相对的少,后来金融业开放,新银行纷纷成立,高阶主管当然都是从老银行挖角,于是各个新银行的主管阶层很可能过去都是同事,彼此都熟识,所以要互通讯息就很容易了。

    证券业也是一样,当初你可能只认识一、两家券商的人,后来券商刮起购并风潮,造成人才大搬迁,一阵五胡乱华后,造成人员各处散布,结果就是几乎家家券商都可能有认识的人,你说夸张不夸张。

    留下好印象帮助更大

    离职留下坏印象,可能对未来造成伤害,但如果离职时给公司留下好印象,说不定哪天也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有个大学毕业没多久,在计算机业做个基层工作的妹妹,后来不知怎么的到美国去念书了,毕业后就留在当地找工作。因为之前没什么工作经验,所以在履历表的可征询对象栏位中就留了多年前在台湾工作时主管的电话,最没想到是,对方竟然真的就打越洋电话来了。

    「您好,请问是某某某吗?我这里是XX银行美国XX分行的人事单位,不知您是否方便,我们想对最近的求职者某某某征询您对他的看法。」

    还真是被这突如其来的电话给吓了一跳,没想到这小女孩好几年后竟然转行到金融业了,当初她待的时间不长,虽然没做什么重要事情,但态度很认真,离职的过程处理得很好,交接也很顺利,给大家留下一个好印象,于是这位主管就跟对方说,「虽然她当初做的不是金融业,在职的时间也不长,但仍是可以看出他的能力与工作态度,因此很乐意推荐。」在谈话结束前,这位主管稍稍补充了一下目前任职的公司与职位,对方一听原来也在金融业上班,有相当丰富的资历而且职位不低,于是就很满意的结束这次谈话。当然,这位小女孩也顺利的得到了她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

    最不可得罪的是人资

    有些员工可能因为对主管或公司不满而离职,于是在离职的时候就常会把情绪发泄在离职程序上。或许程序不爽办来个不告而别、或许交接不完全、或许该缴回的证件或该填的文件未完成……,而其中最糟糕的就是直接呛人资,这是最不智的表现。

    离职手续一般都是由人资单位来负责,大多都希望彼此能够好聚好散,顺利完成手续,如果你有委屈,人资大多愿意听听你的意见,然后再适时适度的表达,扮演润滑剂的角色,但要是离职者的情绪过大,迁怒于人资,那可就麻烦了。

    人资是最常接到别家公司招募征询的单位,因为彼此都是人资单位所以好沟通,有时求职者也未必会提供可征询的对象,那么当然就只好问人资,而且即使求职者提供了可征询的对象,有时人资在征询时还是会去询问对方公司的人资单位,因为这样比较能够得到较为客观的答案。

    一位好的人资通常不会刻意断人生路,很多人可能因为过去表现不佳受到教训后而痛改前非,有些人可能过去程度不好,但几年后突然开窍了而突飞猛进。所以人资大多不会跟对方说不好的事情,最多点到为止,尽量用正面的角度来解读事情,但一旦离职时得罪了人资,事情恐怕就不一样了。

    勿晚节不保,要逆势操作

    也有不少的人在离职前一直忍耐,一直等到递出离职申请书后,整个人就像脱缰的野马,突然间变得勇不可当,无畏无惧的,整个人的表现跟过去判若两人。人都还没走,主管说的话就开始不甩,手上的工作无限期的延长,心情好时请假不来,心情不好时更该请假休息,把过去好不容易费心建立的一点点工作态度,顿时间破坏殆尽。

    递出辞呈后无心工作,时间一下子多了出来,无处打发就只好到处找人聊天,那能聊什么呢?旁人不用听用肚脐眼想也知道,不外就是给自己的离职找合理的理由,即使那是真的,公司也难于接受。一个愿意接受建言会改善的公司,不必等到你要走了才开始察纳雅言,只会认为你自己要走就算了,还要妨碍别人的工作,影响别人的士气,真是罪该万死。

    对于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来没必要早早的就树立敌人,即使是家烂公司要是也能转化成对未来职涯的助力岂不更好,所以离职时千万不要不留情面、恣意批评。倒是可以感谢公司的照顾与培育,是自己能力有所不足,无法给公司带来更大的贡献,才需要到外面多加历练,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再为公司效力。并且离职前反而比平时更努力,甚至加班把手上的工作全部做完,让主管无须担心后续接手的问题,对于自己的离开让别人只留下婉惜,而没有怨言,想要造谣生事都困难。即使自己过去的工作表现未必真的理想,一个好的离职态度,在最后给大家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还能扳回一城,何乐而不为呢?

    在布满荆棘的职涯道路上,最好能够多交朋友少树立敌人,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现在忍一口气就能给未来减一分阻碍,眼前多出一点力就能对未来多添一分福气,要紧的是自己的未来。留不住人才没有竞争力的公司,市场自会将之淘汰,不差自己多余的口水,不要让眼前的挫折成为未来的遗憾,怎能不更加留意自己离职的身影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