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是“常回家看看”入法以来的第一个小长假。这个中秋,你回家了吗?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承载了太多的期盼:父母盼望孩子们回家,身在他乡的子女也期盼着与父母团聚。然而,繁忙的工作、无尽的琐事,让不少游子的脚步无奈地迈不进父母的门。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名在如皋工作的外乡人,听他们讲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亲情故事。
餐馆服务员小周——
“我在如皋挺好的。”
四川籍姑娘周子耘今年22岁,两年前,她身边的姐妹们来如皋打工,“坐不住”的她也毅然登上了前往如皋的客车,投靠了家乡的姐妹们。
就这样,小周在如城街道大司马路的一家餐馆当上了服务员。这两年的中秋节,她都没回家和父母团圆。“三天的假期对于在外地工作的人来说实在太仓促了,基本有两天时间花在来回的路上。”小周无奈地说,尽管父母也希望她能回家,但他们同时也考虑到孩子路上的辛苦,所以今年的中秋节,她还是会像去年一样,通过电话问候父母。
上半年,小周涨工资了,她便和姐妹们重新合租了一套三居室。“我在如皋挺好的。以前租的是一间车库改造的卧室,现在好了,和姐妹们住在一起,也不会感到太孤单了。”更让小周欣慰的是,她谈恋爱了,男友是餐馆的厨师,两个人还计划过年回一趟四川,见一见父母。
外来妹张女士——
“我终于跟父母取得了联系。”
28年前,重庆市武隆县的张女士嫁到下原镇。这28年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张女士一直未与家人联系过,对老家的情况一无所知,更谈不上落户口了。迁入户口,必须回到老家重庆办理迁移手续。一提起老家,张女士泪如雨下。她说:“这么多年了,对老家的记忆早已模糊,只记得住在重庆武隆的一个山沟里。”
不过前不久,当张女士接过公安民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为她办理到的户口簿时,她终于长舒一口气说:“民警赶到我老家,为我找到了户口迁移的依据,我才得以落户如皋。”盼望与父母团聚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爸妈年纪大了,身体还不错;两个妹妹也嫁了好人家,日子过得蛮好,中秋节我不回去了,等到了春节,我会带着孩子回重庆老家,让孩子亲口叫一声‘外公外婆’,也算是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
公务员卢先生——
“请父母来如皋逛一逛。”
“‘常回家看看’,理是这个理,但要想跟父母团圆,不一定非得要回家。”路程远,要加班,成为中秋节很多人不能回家的主要原因。在机关部门就职的河南人卢先生凑巧要在今年中秋节加班,不过,卢先生想到了一个团圆的好办法。
“既然我回不去,干脆让父母到自己的工作地小住两天。”卢先生说,这样,他就能利用闲暇的时间,带久居农村的父母在自己工作的城市逛一逛、看一看,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卢先生是在5年前通过公务员考试最终定居如皋的。立业成家,卢先生一路走来都很顺利,惟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父母远在河南农村,想见一面实在不易。“以往就是打打电话或者寄些钱给父母,其实我心里清楚,父母需要的不是钱。这次请父母来如皋走走看看,两位老人家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卢先生已经为父母腾出了一间房,就等着他们来如皋过中秋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