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搞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是开发利用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
(一)增加辅导员数量,以保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效果。
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素质层次参差不齐,没有一定数量的辅导员队伍作保证就难以保证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常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每200 名学生应配备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达到这个比例,有的学校仅为1∶500,甚至更少。辅导员更多的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辅导员配备不足,人手紧张,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认真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首先就应尽可能地保证一定数量的辅导员队伍。
(二)引导辅导员队伍建设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质。
社会和学校对高校辅导员的定位不清。作为新兴职业,辅导员还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社会上很多人将辅导员理解为“管理员”而非“教师”,辅导员的归属感比较低。高校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辅导员对自己职业的前景产生焦虑。报酬上,同样学历,同样工作时间和工作量,辅导员的收入远低于专任教师,导致高校辅导员的离职倾向比较严重。
高校辅导员年纪轻,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偏低,工作经验少。有调查显示,82.8%的人认为辅导员队伍需要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及资格认证制度,这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标准之一。另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6 年,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69 198 人,研究生专职辅导员2 721 人,本专科兼职辅导员36 819 人,研究生兼职辅导员3 682 人。从年龄分布来看,21~33岁的占65%,31~40 岁的占21%;从行政职级来看,副科级以下占83.2%;从专业技术职务来看,初级及以下占68%;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看,4年以下占68%。以上种种,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正常进行。
制定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按照不同的专业界限进入不同的职能岗位,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辅导、法律服务、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大学辅导员专门队伍,可改变高校辅导员身兼数职界限不清的状况.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把辅导员的工作形成若干个学术研究方向,并引导辅导员广泛参与,也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其认清工作职责,不断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运用适当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隐含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自觉地担当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应紧跟时代,更新和拓宽教育内容,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特别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