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从不缺少道德,更不缺良知。但是,更多的良知选择了沉默。
良知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良知是一种社会与人的道德观念,或者说是一种道德责任感。孟子对此做了这样的表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告子上》)。王阳明进一步把良知概括为“非由外烁”“人皆有之”“不假外求”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对善与恶、是与非、同情与厌恶的一种道德意识。
这种道德意识社会上的很多人甚至说所有人都有,但是良知与致良知又不尽相同。有良知而不敢公开表达,是为沉默的好人;有敢于实言实行,是为致良知的勇士。
在我看来,一个人无论内心是怎样的好,但若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就无多大用场。沉默,是不折不扣的精神自杀。如果善良的大多数人总是以沉默的姿态而面对似与自己“无关”的不幸,那么注定避免不了日后“无暇自哀”。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不能负载之重,这是现实。就像许多人为名位索累而日渐棱角不明、真知面前三缄其口。他们的估计一旦多了,便会自觉地选择沉默。这种沉默必然能让他们避开一些风险。但对于致良知的使命,恐怕就南纬路。也有一些人可能遇到过在良知与风险之间的徘徊。两难之时难两全,抉择却不似“舍鱼而取熊掌”那么轻松。但不管怎么说,代价总有,希望总在。希望就在代价中前行。当有人认为事不关己、无付出的必要时,就等于在抛掉良知的使命同时,也放弃了进取的希望。所以说,良知知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更是可加“神圣”二字的奉献与牺牲。
那么你呢,在种种现实面前,是选择良知还是致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