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离谱”创业自建创业基地(2)

   2024-02-18 互联网1170
核心提示:  张燕妮的问题一说出口,把褚建光着实吓了一跳:“她问有没有一个创业计划,能让公司在5年内上市,而且同时服务1000个创业者

 


  张燕妮的问题一说出口,把褚建光着实吓了一跳:“她问有没有一个创业计划,能让公司在5年内上市,而且同时服务1000个创业者,成功率为1%。”面对这个让99%的职业投资人都会说“No”的问题,为了不打击这个姑娘的自信心,褚建光坦言“有点困难”。在张燕妮身上,褚建光看到了一个创业者的潜质,于是决定继续帮帮她。经过他的两次修改,张燕妮的创业计划书变得更具可行性,同时保留了“服务创业者”的内容。

  有雏形了就接着往下干。张燕妮拉来高中同学苗朝阳担任媒体顾问,他们又分别拉来了各自的大学同学姜良超、刘斌和高平,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业团队就此形成。褚建光最终决定来这里担任专职创业顾问,在他看来,“这份事业很好”。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坦言,他看重的是对这一创业项目进行天使投资的契机,即对种子型企业的前期投资。

  “如果找几位投资人合伙做这个项目,前期会搞得很好,但后劲不足;这个项目从开始的项目论证、市场开拓等都是由这5人团队一手做的,尽管存在风险,但这些年轻人的创业激情无可比拟。”褚建光说。十几位企业管理、投资、法律、会计等领域的当地资深业内人士,被这些年轻人一一请了过来,担任投资顾问,他们付出的代价甚至是放弃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年薪,只在这里领取几千元的基本生活费。看似不可思议,褚建光却更愿将此看作“两代人相互激励的创业过程”。

  除了这些创业顾问的专业点拨,张燕妮透露,这个创业基地得以最终建成并顺利启动,得到了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帮助。

  资金问题始终困扰着这个年轻的团队。租用老建筑一年费用为85万元,对其进行装修需100多万元,为筹集必要资金,5个年轻人向家里借了几十万元,其余大部分费用由创业顾问们靠业界人脉筹得。

  目前,整个孵化基地已进驻7家涉及传播、电子商务、网络科技等类型的创业型企业,企业可免费入驻,但前提是经过顾问团队甄别、具备可上市条件的好项目方可。褚建光介绍,目前基地的赢利模式是“项目养基地”,即入驻企业须接受顾问团队的服务,年终将其销售额的2%~5%作为顾问费用上缴。

  关于该创业基地的前景,褚建光并未表现出盲目乐观:“这个创业孵化基地的回报期确实需要一段时间,也确实存在风险,尽管目前的资金可以撑到明年冬天,我们还是希望能吸引到更多好的创业项目入驻。”

  本报记者 邢婷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