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仔细读完这条长微博才发现,所谓的“故事策划导演”并不是在编造故事,而是在还原每个人性格中最真诚的一面。
团队:每个导演组都有故事策划导演
观众从第一季《中国好声音》播出的前三期就敏感的感觉到,这三期风格迥异。对此,“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微博)表示:“我们有三个导演组制作节目,因为导演不同,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好声音”的总导演是金磊,张骊、沈宁和吴群达3位分组副总导演则负责兵分三路寻找“好声音”,李建中所在的导演组就属于沈宁导演负责的第二组。李建中表示,自己来团队的时间并不长,主要是配合所在导演组中故事组的工作。
据悉,每个导演组都是由10多个导演组成的导演团队,其中又大致分为故事组、音乐组和摄像组。故事组负责故事策划,基本从挑选选手时就开始跟进。选手挑选除了个人报名,还需要导演组到沈阳、四川等各大音乐院校甚至是酒吧、网络“唱吧”这样的平台去寻找。故事组的工作量很大,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也会去挑选手,身份随时进行转换。当导演组经过层层筛选后,最终将范围缩小,音乐组的导演会反复听前期入选学员的歌曲小样,为了防止学员在寄送的样片中出现修音的状况,最后还会通知大家到试音间,导演组要听“真声音”,接着由音乐总监把关,再经过层层选拔。之后,导演组的每个人会分配到3-5名学员,以便进行沟通和交流。
工作:了解选手真实性格让其自然呈现
李建中表示,“可能大家听到‘故事策划’这个名词,都以为是在编故事。恰巧相反,我们绝对不是在编造故事,而是希望通过层层的判断,了解他们真实的性格,从而还原每个人本来最真实的一面”。而这个过程的实现手段也非常有意思,据悉,购买国外版权的“好声音”就有一本指导宝典,宝典里面详尽的告诉了制作方如何制作电视节目。
比如,对于学员真实性格的了解,就有相关的指导。国外原版的“好声音”节目制作中,有一套专门的问卷,大概通过10多个问题来了解每个选手的性格,可能会问你做过最疯狂的事情是什么,也可能会问导师最喜欢的你的梦想是什么等等。做完问卷,导演组会对每个学员有一、两次严肃的采访过程,这时候故事组的导演就可以对比问卷和采访视频等反复研究,这个人说的是不是真话,表述是否一致,他们的采访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有时候,故事组的导演还会从导师的方向出发,观察导师在节目中会呈现怎样的效果。
之所以这样判断选手,是因为人性的复杂和难以捉摸。李建中表示,国内已经有太多的综艺节目,很多选手参加节目多了,甚至会揣测和顺应导演组的意思,而“好声音”的真人秀是要表达真实的本质,“故事策划的意思不是希望你说故事,而是希望你自然地有感而发,如果展示过程中夹杂了太多的‘表演’成分,故事组的导演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同时保证电视节目的可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