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展会走出国门遭遇四大难题

   2023-01-12 6820

  解决办法

  行业标准应与国际接轨

  针对展商出展遭遇的种种问题,国内各方已经行动起来。在刚刚过去的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京交会”)上,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负责人盛安平表示,本届京交会通过展商前期培训、会上及时更正、多部门驻会等措施,保证参展商知识产权。

  京交会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首届京交会开始,在会前招展阶段,展商除需接受相关培训,还需以承诺书的形式承诺不侵犯知识产权;在会中,办公室志愿者除向展商分发资料,还对展台、展品进行巡视,如发现标注、设计不规范行为及时进行更正;此外,办公室成员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文化执法总队、工商等管理部门,既可为展商答疑解惑,也可及时处理现场问题。

  盛安平告诉记者,根据《北京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规定,2008年之后北京的大型展会上,全部设置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除解决展会中出现的争端问题,维护展会良好秩序,更重要的是让参展商、主办方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据了解,两届京交会上没有出现一起知识产权投诉事件。

  科隆展览(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峰表示,除了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外,中国展商常面临“产品不达标”的问题。产品达到了国内行业标准却达不到欧美国家标准,这种现象在很多行业都存在。直接后果是展位的位置不是太好,影响中国企业参展效果。王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中国展商出展初期,在国外遇到很多的法律纠纷,甚至中国企业去观展,也不受主办方欢迎。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好转,随着中国企业这些年产业发展、结构升级,模仿阶段即将过去,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正在增多,相应的,相关行业标准也正在和国际接轨。

  业内人士表示,展会标准是公开的,参展商可以从网络、主办方的渠道得到招展材料,依照材料要求准备参展事宜。中国展商面临的问题并非标准不清,而是对国外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不是非常了解。对此,专家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驻当地人员系统了解、学习会展所在国家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参展者,要和主办方提前、细致沟通,确保自己展品、方案设计没有侵权违规的风险。而吕玉贵认为,企业出展只能靠经验的积累。每个地区人们的习惯、文化不同,办事效率也不同。例如在安检中,欧洲的海关大都比较开放,但德国实行一套严格的程序,而俄罗斯海关也有特殊的要求。遇到展品被滞留的情况,企业应该依靠主办方的沟通、协调。应对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纠纷,要善于利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仲裁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平台。

  此外,参展方需要会展服务供应商和自己一块“走出去”,服务于出展企业需要多年的出展经验,熟悉流程,以及一套成形境外服务体系。对此吕玉贵表示,相较于国外会展服务供应商,本土企业优势在于沟通和对文化的理解。这种理解体现在展台搭建、策划设计、营销宣传等服务的各个环节。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