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单有一家店,叫做天下特色粉,据说很好吃,我没吃过,因为不能吃辣。就16个平方的店,一个月房租好象是5万,就这样做了几年。如果没有一手绝活的话,估计早死了。要是有1/3的人说不好吃,这店就干不下去了。
也就是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把品牌去掉,把饭放在一起大家吃,把汉堡放在一起大家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就可以说是好东西。 你要是不信,自己到老家肉饼开的田老师红烧肉要10份饭,再去吉野家点10份东坡饭,同时让不同的人吃,比一比就知道了。为什么都是红烧肉的饭,怎么差价一倍呢。
这些大品牌,不能说他们做的最好吃,但是肯定是在他们控制范围内做得最好了,因为做一个餐出去,不仅要考虑美食,还要考虑便利性和快捷性。
当然如果定位错了,选址错了,吉野家也很惨,比如说开在成都小吃旁边,不过他们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犯了也马上关掉。
当然不排除有些配方也不错,但是有配方的人不一定有经营能力呀,要把市场和产品,以及管理完美结合才能做大呀。
国外的品牌是有了配方先做店,一步一步实战出来,并且把配方工业化生产,卖到全世界。国内的很多都是还没有走到这一步的,在商业手段上落后太多。
不过,可能过十年以后,慢慢才会有真正强势品牌出现。现在叶茂中给真功夫做营销,是做的不错,但是感觉离国际品牌的差距还是较大。需要一个过程的。老叶已经号称中国营销第一人了,也就还做成这样,可想而知,餐饮强势品牌不是随便打造出来的。
而且,国际品牌还可以整合各个国家的优势,视野很广,比如说台湾,香港等地方的成功案例进行营销。国内的企业就没有这些优势。
千万不要小看配方,艾德熊中国就是死在这上面的,比如招牌产品雪山乐啤露,用美国进口的原料,毛利润有60%,口感相当好,用国内自己研究的配方,口感差一些,毛利润有70%,所谓的国内配方就是配比改一改。
头一年原汁原味的时候,一个月就当代店流水100多万,当时钱是哗哗的来,后来由于购买品牌经营权压力(有开店任务的),在限期内必须开够几家店,结果摊子铺的太大,资金压力开始吃紧。造成一家店养几家店的局面。
老板就开始在原材料上做手脚谋取暴利,慢慢的口感就差了,那帮挑嘴的女孩们就开始抱怨越来越难吃了。当代店的流水就慢慢少了,这影响潜移默化的。
加上管理不严,生意的资金窟窿越来越大,连品牌管理费都交不起了。结果这时候艾德熊被百胜集团收购,一卡住原料供应。完了,这个刚进中国没几年的牌子就这么完蛋了。开始还挣扎来着,还自己开发产品卖,卖了豆浆饮料一阵子,但是兵败如山倒。只得草草收场,在这场闹剧中,公司的工作人员个个都赚饱了,做工作的回扣大大的拿,店长和领班每天下班后腰包里鼓鼓囔囔。
别看百胜集团牛逼,在中国的KFC和必胜客也一样,在老美领导的时候,店长偷银切钱的事情没少干,后来换了台湾人来领导,由于对劣根性比较了解,管得非常严,才杀住腐败之风。
品牌餐饮比起普通人自己开店,有几点优势是无法抗衡的。
1、实战经验,有丰富的经验开路,有时候都不需要太多的调查,老总和选址人员往路口一站,周围的学校,写字楼,居民区一统计,结合店铺面积和租金,大概都能知道开店后一天流水最差多少,最好多少,这个房租做不做得过,心里跟明镜似的。而一般人看见这个房租一个月3万,心里就犯嘀咕,干不干,心里没底。
2、管理经验,同样一个店,同样的位置,同样的产品,你管理经验不行,就亏;他管理经验丰富,效率高,成本低,他就可以赚钱。
3、设备问题,品牌餐饮购买设备,首先是耐用性和便利性,价格放在其次,因为耐用可以放心用,长久用,只追求高效率和操作人员使用简单化以及管理方便,一台收银机可以1万多买,什么设备不是最顶级,也比普通餐饮店好太多,如果这个店失败了,大不了下一个店搬过去继续用。 而普通人开店考虑太多,考虑资金,考虑开不成卖不了多少钱等等,然后却损失了效率质量等等。
4、选址问题,每个写字楼商业街在开业招商前期,一定会首先给这些品牌发邀请函,租金优惠更大。所以,在选址方面,尤其是那些一线商铺,品牌餐饮选择自主权比普通人要大得太多,某商厦的铺子要到期了,也绝对是这些人先去看的。 如果能够有剩下来的,一定要斟酌再三,因为都是被品牌联军挑剩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