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熊市颠覆我的炒股理念”
出场人物:陈先生
股龄:15年
2006~2007年的收益率:4倍左右
今年以来收益率:-20%
操作感悟:不能过于看重技术面
炒股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看天吃饭的行当,因此手握几百万元资金、代人炒股的陈先生,虽然今年以来总体上只亏损了约20%,大幅跑赢大市,但他也认为,没有赚钱效应的熊市对于他而言,无异于缺了“天时”,纵使有百般武艺也施展不开拳脚。
顺利逃过“山顶”
陈先生手中掌管的资金一般在几百万元,走错一步就可能导致几十万元的亏损,因此谨慎一直是他的不二法则。“其实不只是我们,对于每一位股民来说,市场风险都应放在第一位。”陈先生认为,“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句话,绝对不应只是挂在嘴上说说。正因为谨慎,他顺利逃过了去年印花税上调导致的“5·30”大跌行情。
去年5月,股市的异常火爆让他这个在股海中沉浮了10多年的老股民闻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整个市场太狂热了,不管走到哪里,大家谈论的都是股票,都在说自己赚了多少钱。我觉得这太不正常了,直觉告诉我,一场暴风雨随时可能会来。”当时他每天开市时的第一个念头不是今天要赚多少钱,而是问自己“今天会不会出问题”。在5月20日之后,他的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于是开始卖掉那些涨幅已在两三倍的股票。至5月25日,他将手中的股票全部清空。虽然之后市场仍连涨了两天,但5月30日,一盆冷水兜头直下,大盘上演了史上著名的“5·30”大跌行情。
陈先生的谨慎,帮他顺利逃顶。在去年大盘飙上5000点时,他把大部分股票都出掉了,然后有时半仓、有时满仓做了几次短线。出掉股票之后,市场仍在疯涨,但他认为,市场涨到这个程度已经太不理性,后面不管还有多大的利润,他都不想“富贵险中求”了。在市场从6124点下跌至4700点左右时,他再度基本上清空了股票,很大程度上保住了胜利果实。
但他没想到,自己顺利逃过了“山顶”,却几次栽在“小山腰”上。
做波段摊薄成本
今年春节前至今,陈先生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是基本空仓观望的。在沪指从4700点跌至3700点这段时间,他觉得市场调整未尽,因此基本按兵不动,处于空仓状态;在市场下探至3700点之后,他从技术上判断,认为这个位置至少会是一个短期底部,于是开始以半仓重新杀入市场,但市场跌势不止,他屡买屡套,至3400点时,他的仓位已经补至70%,最后看势头不妙,他不得不在3000点左右将大部分股票卖出。
奥运期间,陈先生在2500点再度入市。“我看奥运开幕那天市场不仅没有出现反弹,还大跌,就觉得奥运之后应该会有反弹行情,这段时间是不错的建仓机会,所以决定入市。”8月20日沪深股市出现涨幅超过7%的暴涨,陈先生觉得这根大阳线奠定了反弹的基础,于是在8月25日再度补进华工科技,将仓位增至70%。
“在股市摸爬滚打这10多年来,我最大的领悟是稳健比激进更重要。”陈先生不喜欢投机,一般选择自己熟悉的股票进行稳健操作。在决定买入一只股票前,他通常跟踪观察两三个月,买入之后一般持有3~6个月或来回做波段。今年,由于创业板和股指期货有望推出,他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创投概念股和参股期货公司概念股上,如清华紫光、新黄浦、厦门国贸、华工科技,他多次进出这些股票,通过做波段不断摊薄成本。这是他今年以来只亏20%的“法宝”。
“9月的行情我还是看好的,但之后就不乐观了。”陈先生说,他这次操作,同样给自己留了余地,将仓位控制在70%,这样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这是熊市操作很重要的‘法则’之一”。
三大熊市“法则”
说到熊市操作“法则”,陈先生说,一是严格控制仓位,最好不要满仓操作;二是要波段操作,争取将大亏减为小亏,甚至积小胜为大胜,在弱市中也赢利;三是以短炒为主。
“在熊市中一定不能死守,一定要见风使舵。”陈先生表示,他看过太多的股民自五六千点一直死扛下来,亏了百分之六七十,割肉也不是,补仓又没钱,干脆不看行情了,眼不见为净。“这就是满仓操作的结果。”他认为,在熊市中应该保持半仓操作,而且最好是短炒。特别是今年以来的熊市跟往年大不一样,跌势之凌厉前所未有,即使是业内高手也常常做错,所以保存实力,让自己有纠错的余地很重要。
回顾自己今年以来几次抄错底的失误,陈先生说,通过一番深刻反省,他发现这都是因为自己太专注于技术面,而忽略了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沪深股市跟以往已大不相同,非常敏感,很多因素都对市场有直接影响,如次贷危机的影响、美股及周边股市的表现、油价走势、国内经济数据,等等,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只埋头于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和个股K线图,那肯定很容易做错。
熊市领悟:陈先生觉得,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他这个纯技术派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他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就必须转变自己的投资理念。最近趁着有空闲,他翻出塞在书柜角落的《货币战争》一书,这本书以前他只读了不到1/3,经历过这一轮熊市后再读,他发现,这本书简直就是当前市场的写照,让他有了豁然开朗的领悟。他觉得,熊市对每一个股民来说,其实都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和沉淀的过程,不仅包括心理、技术、战略,还包括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