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杭州的退休教师江先生在家附近的七八家银行转了一圈。他要找一款收益率能让他满意的银行理财产品,以便将刚刚到期的一笔五万元理财产品转到下一期。
“现在是月底,又是一季度末,一般这个时候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会高一些。这个规律我观察了两年多,很灵光的。”江先生这样传授他的经验。
一位年届七十、过去只会存款或买“国库券”的退休教师,如今对于CPI、票据、久期、固定收益类产品等理财专业术语毫不陌生,这个过程用了大概六七年。在杭州,像江先生这样,从不关心理财、不会理财到渴望理财、懂理财的人越来越多。
投资理财产品大爆炸
在江先生的印象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库券”(早期发行的国债)就等于理财,因为没有其他选择。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库券的利率比存款还低,当时这种做得很像钞票的纸质债券经常要摊派发行。1999年以后开始有了凭证式国债,票面利率也慢慢超过了银行存款,买国债开始要排队抢购。
1999年到2007年这段时期,人民银行一直在加息,虽然股市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大涨,但那时候股票还是少数人的游戏,江先生和他周围的同事、朋友还习惯性地在银行排队购买国债。
时间进入2007年,一切似乎全变了。那一年的大牛市,不仅吸引了无数人涌入股市,与股市相关的各类投资理财产品也进入到普通人的视野。其中最典型的有两类,一类是此前不温不火了十来年的证券投资基金,还有一类是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专门打新股的理财产品。
招商银行保俶支行一位理财经理说,2007年下半年,基金和打新股理财产品的发售情况,一度让他回想起本世纪初国债的发售场景。那时候人人都在谈股票基金,以及身边的暴富神话,但谁都没想到惨剧会来得那么快。
这一年,国际金价全年大涨近三成,黄金很快成为普通市民的投资新选择。2007年刚进杭州的中国黄金,当年销售额不到8000万元,2009年超过10亿元。
2006年,A股市场公募基金还不到300只,现在已经超过千只。
建行浙江省分行个金业务经理凌云说,过去五六年,是投资理财市场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股市起起落落,房地产市场接连调控,物价上涨时快时慢,央行基准利率调整节奏加快,人民币加速升值等等,大多原来不被普通人关注的因素,现在成为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
由此也派生出许多新的投资理财门类,比如,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有黄金期货、股指期货、贵金属个人递延业务、挂钩海外资本市场理财产品等,追求稳健收益的有银行理财产品、理财基金、保险、国债等。
从稀里糊涂到观念成熟
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找不到东西南北一样,面对突如其来让人目不暇接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不少初次接触这些产品的投资者,完全没了主张,有些人付出不菲的学费,才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理财门路。
2007年9月,正是股市见顶前不久,也是整个A股市场最疯狂的时候,江先生终于经不住周围人赚钱的诱惑,用三年退休工资在银行买了4只股票基金,其中包括一只QDII基金。可是,赚钱的幸福感只维持了不到一个月,然后就是长达五年的煎熬。
“什么是股票,什么是基金,那个时候完全不懂,只晓得会赚钱,哪知道会亏啊!”2011年,在银行理财顾问的建议下,江先生将4只基金转为债券基金,就此与股票分道扬镳,同时开始接触稳健型的银行理财产品,慢慢学会了CPI和利率的关系,知道银行有存贷比考核,懂得存款和理财产品要长短期搭配等等基本的理财原理。
现在,江先生对理财产品的要求是低风险,能跑赢通胀,期限不超过一年。
在此期间,杭州的钱女士也从一个家庭主妇,慢慢成为一个圈子里小有名气的理财高手。2008年初,出于“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想法,她在一家外资银行购买了当时相当火爆的挂钩海外市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果产品到期后,不仅没赚到钱,连本金都损失了一大半。
回想起来,钱女士说自己没有看懂产品说明书,没有提防产品设计中的“陷阱”,对海外市场的投资风险完全没有概念,“稀里糊涂就买了。”
此后,钱女士又接触过纸黄金、投连险、外汇理财等多个品种,但这些产品专业性太高,不容易理解,钱女士最后把目光瞄准了信托产品。
她的经验是,一定要找规模大资质好的信托公司,和实力强的担保公司,房地产信托不能碰,股权质押信托要谨慎,最好的项目是知名企业的短期融资项目,风险小,收益相对较高,周转快。
中信银行贵宾理财中心经理丁志毅说,这几年个人理财客户给他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是,以前通常只问收益有多高,不管这款产品风险有多大,是不是适合客户自己。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会从家庭的整体情况考虑问题,先对资产大类进行规划,再逐个细化到具体产品,家庭理财金字塔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按照金字塔原理,储蓄、社保和商业保险作为风险防范基金和紧急备用基金,应该作为家庭理财的基座,在收入中的占比一般不低于30%;金字塔的主体部分是消费基金,包括购房、教育等支出,占比一般不低于50%;最后才是风险投资基金,一般不超过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