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张声势模糊广告 揭秘收藏品电视直销四大骗术

   2023-08-21 互联网2440

 巧包装:利用主题赚钱

  从2008年的奥运会,2009年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2010年的世博会,到2011年的辛亥革命纪念和建党90周年纪念,宏大事件下衍生出无数主题的纪念章、纪念册、纪念钞、纪念邮票,乃至各种纪念衍生品。与此同时,一些文化公司把这些主题藏品当成“原材料”,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创意,打造出一个新的概念。然而这些巧立名目的新“藏品”具备收藏价值吗?

  “排除造假等不法情况,仅就这些新推出的成套藏品价值而言,很多并不具备收藏价值。”北京南区邮票公司经理张杰认为,邮票和纪念币是否有收藏价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题、发行量、品相等等,而文化公司新推出的各色“藏品”不仅存在真伪风险,在主题的设计等方面也不见得成熟,其设计的“套装”还会存在用一张珍稀品种带动一批“大路货”提升身价的情况。而且,目前这些主题套装品标出的高价一般都远远超出其真实价值,不少收藏爱好者往往会被迷惑。

  对于文化公司推出的“套装”品,专业藏家也表示了相同的观点。邮票资深藏家钱国宏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收藏原则,“除中国邮政真正一次性推出的套票,对于其他概念包装出来的"套票"或"纪念册"只是看个热闹。”钱国宏表示,真正的藏家是不会相信包装出来的概念,究竟哪一张藏品珍稀,往往直奔主题。同时藏家都有自己的收藏理念,也就是有自己的概念,缺哪一张,就去寻哪一张,有很强的针对性。

  玩邮票不久的小丁也颇有心得,他给记者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买电脑一样,谁都知道去中关村(000931)"攒"机比买整机实惠”。邮票也是同样的道理,更何况,推出“打包”的人还会在套票和套册的包装上大做文章,“即便其收录的邮票各个珍稀,其包装上的水分也是不可小觑的”。

  在藏品市场,“巧”包装炒作出来的主题远不仅仅是有纪念意义的重大事件或时间节点,“首次推出”也是颇有发挥空间的。

  例如,上海世博会期间,某藏品电视广告便极力渲染“第一意味着升值的收藏定律”。广告称:“第一”往往是重要的价值保证。如我国发行的第一套2008年奥运邮票,第一套2008年奥运纪念币,其价格不断刷新,目前已经堪称“天价”。而百年世博会第一次落户中国,今年发行的纯金纯银“世博·一轴四馆大全套”,包含了多个“第一”:第一套“中国世博会”主题藏品、第一套“上海世博会”标志性藏品、第一套融合世博会会徽主题标志性建筑和四大核心元素的藏品。如此多的“第一”,定会像奥运藏品一样上演惊人的收藏奇迹。

  避追责:模糊的广告语

  情绪亢奋的电视直销藏品广告并非全无节制,只要稍加留意,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广告语中给消费者“下的套”、“埋的雷”。

  以一则“鸟巢紫砂壶”广告为例,广告宣称该壶由中国壶艺大师吕某精心设计监制,全球限量发行12008套,每套为9800元。但历来紫砂壶收藏按人定价。该大师此前一把普通手工壶市场价达到20万元以上,其制作的一款“阴阳太极壶”更是曾拍得150万元天价,创近代紫砂壶拍卖纪录。

  广告称,“鸟巢紫砂壶”不论以其深厚的纪念价值,还是本身的艺术价值都要高出普通壶,如果不是为纪念奥运会,是不可能以这么低的价位买到的。

  “这就是广告的技巧,紫砂壶"按人定价"不假,可那指的是手工制作,这把所谓的鸟巢壶则是批量生产。而且仅仅是由那位大师"精心设计监制"的。大师的作品能达百万,与鸟巢壶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是忽悠是什么?”熟悉广告制作的崔先生详细向记者解释,这类藏品广告多会仿照新闻片制作,采用出镜主持人来阐释藏品价值,以增加可信度,“而在电视直销广告拍摄过程中,厂商方面会严格限制"主持人"改动广告词,比如将"有一定升值空间"替换为"有收藏价值",这都是在规避可能导致的责任追究”。

  常年在马甸邮币卡市场做鉴定的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徽章收藏委员会主任纪玉成也对电视直销中的藏品持反对态度,“有些厂家声称邮票是限量发行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通常这些都是批量生产,只有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限量版邮票才有价值”。

  为了逃避监管,电视购物公司也花了不少心思。如有些电视购物公司在工商部门备案的法人代表不是真正的老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便利逃避法律制裁。另外,虚假地址也成为很多电视购物企业惯用的招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