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专家”赖昌星:当初还不如做一个菜农

   2023-01-12 互联网7230

  站在当时中国主要经济工作的对立面

  12年之前,1999年春节,赖昌星最后的救赎。通过在体制内的线人,他知道有人将举报信递交到了中国最高层。

  事实上,在收到举报信之前,公安部已经注意到远华集团走私的犯罪行为。420专案组工作人员、《远华大案》一书的作者冯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个细节。1999年1月,时任公安部副部长的牟新生调任新成立的中国缉私警察部队政委时,有老领导提醒牟新生:“到厦门后,你将会碰到一个强劲的对手,赖昌星。”

  像以往一样,赖昌星相信钱的力量。这一次,他携带5000万现金来到北京。赖相信钱,是因为他相信钱所建立的那张庞大的保护网。从厦门沿海夜幕笼罩下的渔船到公安部副部长威严的办公室,这张网每一刻都在拉扯着。

  但赖面临的不是普通的刑事犯罪指控,他伤害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他敏锐地嗅出这一次出了问题。他没有意识到,他已经站在了当时国务院主要经济工作的对立面:国企改革。

  “1998年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当时最主要的工作是推进国企改革,但赖昌星肆无忌惮地走私洋货,冲击国内市场,直接增大了国企改革的难度。”冯鹭说。她举了一个例子,当时有三百多个生产胶合板的企业老板联合给中央写信,控诉走私对企业经营的冲击。包括一汽等大型国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利润,都受到了赖昌星走私汽车的冲击。

  中国政府打击走私的愿望,前所未有地强烈,1998年7月,有国家领导人参加的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召开。随后,中央要求部队以及权力部门不能经商,因为据传他们也涉足了走私。1998年年底,广东的梁耀华走私案案发,牵进当时的公安部副部长李继周。

  1999年1月1日。一个新的专门针对走私的新警种——缉私警察部队正式成立。为了显示决心,中央电视台前所未有地播出了缉私艇开炮击沉走私船只的画面。

  1999年6月13日,一支由20人组成的调查小组悄悄进入厦门。但他们从北京出发时便已促动了赖昌星编织了多年的蛛网。赖昌星知道了调查组所有的计划。主要犯罪嫌疑人均已外逃,每一个完美的故事也已编织妥帖并且摆在了调查组的面前。调查组于是撤回北京,重新组织调查。

  冯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调查组这一次撤回,实际上是一种麻痹赖昌星的策略。果然,赖在澳门赌场寻找到了安慰,更重要的,他相信高层会对他影响下的整个厦门经济投鼠忌器。于是,8月9日,赖昌星回到了厦门。

  但在赖昌星回到厦门之前,1999年8月初,一支约三百人的调查部队,再次从北京空降。回厦门不久,他便接到了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庄如顺和厦门海关关长杨前线的警告:调查人员知道他回来了,正准备逮捕他。

  赖昌星乘坐一辆贴膜的普通轿车,直接开到深圳,在当地警察朋友的帮助下,赖昌星登上了一艘开往香港的船。几天后,赖昌星,他的妻子曾明娜,还有三个孩子登上了飞往加拿大的飞机。

  赖昌星逃脱了,但身后留下一大批的落马官员。六百多人涉案被审查,三百多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其中厅级及以上干部就达二十多人。

  时代造就远华往事

  在赖昌星被遣返抵达首都机场前二十多个小时,位于晋江烧厝的赖昌星老家就被世界各地赶来的记者包围了。甚至远华中学的门口,深夜里也站了一排拍照的香港记者。

  12年过去之后,“赖昌星”三个字在这里留下的只是一个空荡荡的传说。但并不妨碍人们在这里想象财富权力构建起来的远华一梦。

  赖昌星鼎盛的时期花钱铺设的公路,依然伸向这个小村庄的深处。过去的12年里,每当万里之外的赖昌星传出新闻,这条公路便会热得烫脚。随着7月份赖昌星被抓随后被遣返,其弟赖昌图一改以往好客姿态,烧厝家中门窗紧闭,前妻曾明娜娘家三层小楼大门紧闭,只有两个摄像头朝向门口窥探来者。

  1958年,赖昌星出生于烧厝。这里是福建省临海丘陵中的一个落后农村。厝,在闽南语里是房屋的意思。明清时有肖氏家族居此,故称肖厝,后谐音为烧厝。再后来,肖姓衰落而为赖姓族居。

  小学三年级便辍学的赖昌星,在自家的小农田度过了他的青少年。他外出谋求的第一份工作是和两位兄长一起参加了附近军营的挖沟队。此后,他在一家农用机械厂当过两年的学徒工。

  赖昌星无疑是一个“时代造英雄”的典范。赖昌星很早就显露出他的商业天分以及对时代变迁的领悟力。早在1979年,他便和四个朋友集资了约1500元,开办了一个小工厂,制造汽车螺帽和其它的简单配件。很快,他便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85年,他从山东省一家国有工厂的一名工人那里,花了20000块钱买到了一种纺织机器的设计图纸,又从宁波聘请了师傅,开始生产纺织机。他知道中国政府当时正在准备展开庞大的服装出口业务——二十五年后的今天,全世界都能见到中国产的衣服,赖昌星开始制造纺织机器并对外销售,很快成为市场领先者。

  没有资料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赖昌星是否就已经开始从事走私。《远华大案》一书的作者、远华案专案组的工作人员冯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980年代中期,两岸的渔民们会有一些物物交换。就在海上,大陆的渔民拿中草药、海产品换台湾渔民的电子手表、邓丽君卡带。但赖昌星是否涉及过,并不知道。

  日后给赖昌星提供保护伞的权力网,此时也尚未结成。有媒体报道,赖昌星在石狮市的业务,曾被当地税务人员查处,并最终查封了他的工厂。没了工厂的赖昌星索性把这边的业务丢给了他的兄弟,自己带着3000万资产前往距石狮两个小时车程的大城市厦门寻找商机。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

  制造纺织机器的生意,一直做到了1980年代末。1991年,赖昌星进入香港房地产界。两年后,赖昌星回到内地时,已经意识到未来房地产将是中国新的财富核心。他很快成为了厦门的地产之王。他的远华国际公司在厦门多个重要地段都囤积起了土地。

  此时的赖昌星已经和权力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方面最为人所知的是后来名闻全国的“红楼”。这里俨然成为他的庞大帝国的极尽奢华的后宫。后来因为远华案落马的官员,几乎都在此处玩乐过。他在这里管理他迅速扩张的企业以及政府朋友网。红楼的一切都是免费的。据说有全国最好的鱼翅、燕窝、鲍鱼和进口的洋酒。当然还有来自各地的年轻女孩。

  “赖昌星本人很少享受红楼提供的服务。他会在频频举办的宴会上呷一口啤酒,然后溜回自己的办公室要碗粥喝。”麦健陆在上述文章里提及这个细节,那时,赖昌星一根接一根地抽着中国的红双喜香烟。

  在“红楼”以及福建省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下,才隐藏着赖昌星的主要业务。1999年案发后,他被指控犯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走私案,从1994年成立远华集团,到1999年案发,赖昌星从事走私犯罪活动达五年之久,走私货物总值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额人民币300亿元,合计造成国家损失830亿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