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买来的藏品只值2万 听故事买收藏品请谨慎

   2023-07-11 互联网2840
核心提示:初涉收藏者听故事买藏品请谨慎  一个故事骗走几多钱  听故事花16万元买来的藏品其实只值2万元  钱币收藏拥趸甚多,专家提

初涉收藏者听故事买藏品请谨慎

  一个故事骗走几多钱

  听故事花16万元买来的藏品其实只值2万元

  钱币收藏拥趸甚多,专家提醒,初涉收藏的投资者仍需提防赝品

  去年有媒体报道称西班牙数百万欧元艺术品被小偷当废品卖。这些被盗的艺术品包括毕加索等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总价值可达500万欧元。近日记者在清水塘了解到的一起失窃事件,却恰恰相反:失主报案说价值16万元的藏品被偷,而找回后经专家鉴定竟然仅值2万余元。

  前者将天价艺术品当废品卖,后者误将赝品当宝贝。盗窃事件的发生,都不约而同地警示着钱币收藏真假难辨的风险。

  16万元钱币只值2万元

  上周六,某派出所工作人员来到省收藏协会文物司法鉴定中心,称“当时失主来报案,说失窃的物品值16万元,数额之高,把工作人员都吓了一跳。虽然盗窃案已经告破,失主的东西也找回来了,但由于涉案金额大小关系到量刑等问题,所以需请专家帮忙鉴定”。

  记者在现场看到,被送来鉴定的失窃物品既有古币,也有纸币,还有外币,整整包了3大袋。经钱币专家鉴定,其中绝大多数钱币为做旧的赝品,省收藏协会估价2万余元。专家表示,“虽然是赝品,但造假者还是花了很多功夫的。很多藏品都做旧了,部分品相不好的钱币也进行了处理。”如果赃物全是真的话,市值多少呢?现场专家惊讶地表示,“那不得了哦?几百万元都不止。”

  面对这一鉴定结果,失主颇有些五味杂陈:喜的是失物完璧归赵,忧的是宝贝只值2万元,未免有些残酷。而当初入手这些“宝贝”,都是听了“故事”后动心的。

  钱币收藏不要听“故事”

  收藏市场确实不乏一夜暴富的神话,收藏热也催生制假贩假潮。在清水塘开店的李先生告诉记者,通过激光照射,可将目前正在流通的第四套人民币1990年版的100元、50元、2元等变成相应的1980版,年份一改,身价暴增。最近一期的《北京邮声》显示,第四套人民币1980版的50元报价3800元,而1990版的50元仅210元,二者相差高达17倍。

  古币也如此,以市民青睐的“袁大头”为例,造假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省收藏协会副会长卢伯雄表示,假的银元多为以下三种情况:新仿品,近期用真银做假币;老仿品,银元发行时用真银造假币;纯假货,以铅当银,银元实为“铅元”。

  除开学习钱币知识,知晓古今钱币造假手法,让自己“久病成医”外,藏家还需注意些什么呢?卢伯雄表示,藏家要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且要忌卖者讲故事,美丽的故事往往是陷阱,如卖家往往拿祖传、拆房子、挖地基时发现、急用钱之类的故事来诱惑买家入手。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