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变保险 银行不“保险”

   2023-05-12 互联网3780
核心提示: 本报报道了几期存款变保险的事件以后,很多读者打来热线电话,向本报讲述自己的类似遭遇。以下是一些读者对存款变保险的看法。

 本报报道了几期“存款变保险”的事件以后,很多读者打来热线电话,向本报讲述自己的类似遭遇。以下是一些读者对“存款变保险”的看法。

  银行与保险公司联合“绑架”储户?

  “储户进银行存钱是为了把钱存进银行,但是很多人从银行走出来的时候,自己的存款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保险了,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可能并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自己的钱好好躺在银行里。直到急需要用钱去银行取钱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钱进了保险公司,而且如果不支付违约金,自己也没有权利使用自己的存款了。”读者李先生说。李先生也在银行经历了“存款变保险”的事情,所以对此事深有感触。

  “存款变保险,这种现象为什么存在?可以说,这种现象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谋取暴利的协商结果,而这种协商背后的代价却是,绑架银行的储户,甚至牺牲银行储户的利益。”逄大爷说。逄大爷的妻子在不久前,去银行存款时,遭遇“被保险”,莫明奇妙地签了一个看不懂的保险合同,自己攒了一辈子的钱就这样被“套”在保险公司里。

  银行信誉缺失诚信不“保险”

  “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也许能为银行赚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长远来看,却是出卖人心,自贬价值的做法,银行客户将对银行信誉产生严重的质疑,银行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银行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吕女士说。吕女士在去银行存款时,被银行“工作人员诱导”,填了“一个单子”,回家不久后才得知自己不知不觉中办了一份保险,回去找银行为其办理这项业务的工作人员,却被告知对方已经调走,联系不上,吕女士只能眼看着自己的钱“任人摆布”。

  据悉,2009年3月15日,中国保监会已向各保监局及各寿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连结保险销售管理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委托银行代理销售投连险的,应严格限制在银行理财中心和理财柜销售,不得通过银行储蓄柜台销售投连险”。

  本报提醒广大银行客户,保险类理财产品不是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要仔细查看产品认购书:如果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认购产品的名称为某某银行第某期人民币(外币)理财产品,还会有理财产品的编号。如果是银保产品会在认购书中有保险公司的名称、保险产品的名称。一旦发现自己的存款“被保险”,应当在犹豫期内及时退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