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婚被指像赌局:婚后几乎都把存钱买房放首位

   2023-01-12 互联网8030

 物质,也就是精神

  房子在婚姻中的地位,不仅是固定资产,也是提供安全感的精神保障

  据网上调查统计,80%的男性赞成“裸婚”,而70%的女性觉得“裸婚”绝不可行。究其原因,在结婚之前,男人更关注压力,而女人则更关注未来。男人认为,“裸婚”可以让他们适当缓解压力,而女人更多地考虑衣食住行、生育乃至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所以她们对“裸婚”并不看好。

 对于“裸婚”,男女分歧为什么这么大?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讲师裴谕新博士认为,把婚姻视为生活水平提高的跳板和物质保障,是女人排斥裸婚的主要原因,所以,“裸婚”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忠诚地问清楚自己,假如想把婚姻视为“跳板”、“身份的变更”、“生活的改善”,那就不要“裸婚”。“甘愿‘裸’,就可以‘婚’;如果不甘心自己继续‘裸’,就不要‘婚’。否则就会特别不稳定。”

  “裸婚”一词的兴起,从反面折射出公众对裸婚是否能天长地久的质疑。

  裴谕新认为,在“裸婚”关系中,担忧的大部分是女性,因为它实际上是结婚的财产保证不足,而这一般是由男方提供的。裴谕新刚刚从日本回来,发现日本社会也是认为结婚需要男人有房有车,在日本有一大批30多岁的男人没有结婚,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资本结婚,所以就索性不结。在上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结婚大多数都是“裸婚”,却没有人觉得有什么问题,比如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金婚》里的故事情节,几颗糖、一包烟就是一个婚礼,但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喜欢“裸婚”,而是因为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物质积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都“裸婚”,反倒无所谓。到了上世纪70年代,社会允许人们积累财富之后,人们结婚就开始要求一些东西,“三大件”的演变正是生动说明。

  从理性上来说,婚姻基本上就是经济的保障,一般传统都觉得女人应该“往上嫁”,要求男方有财产,建国初期的中国人没有办法积累更多的财富,“暂时”放下了婚姻关系中女方对男方的物质要求,现在质疑“裸婚”,不过是把物质要求“捡回来”了。这大概也解释了一个现象,就是为什么“裸婚”夫妻婚后的生活重心仍是攒钱买房之类的物质诉求。

  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租房可能比买房更划算,为什么结婚这么看重房子?裴谕新认为,因为房子是固定资产,是一种物质积累。在记者的调查中,已经看出一些端倪:房子在婚姻中的地位,不仅是固定资产,也是提供安全感的精神保障。

  回想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女子出嫁时,往往要求男方提供彩礼,包括买一箱全新衣服、全套首饰等,潜台词就是“我这辈子都可以不用再花钱去买新衣服、买首饰”,这是女方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买房,固然是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了“心里踏实”。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