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看了18套房子 刚交了定金的楼延又开始纠结了
本报记者 余丽
购房者:楼延(化名)
年龄:29岁
职业: 房产公司行政
楼延一直在房产公司工作,却一直没有买房。前一阵,她刚在城西某楼盘下了定金,却已经开始后悔,因为,更大优惠的楼盘又在持续出现。
毕业以后留杭工作了6年,自己有了一定的积蓄,再加上父母的补贴,楼延今年年初打算在杭州购买一套房子,本以为看中了房子马上就可以下单,没想到这一买就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一开始,她想买套立刻可以住的二手房。
本着离工作单位近的原则开始看房。年初杭州市中心的均价就在21000元/平方米左右,高昂的价格使楼延有点望而却步。买房是件大事,手上的资金也有限,她不急于下单,一心只想买套称心如意的房子。
2月份,她看中建国南苑的两室房源,一开始房东的挂牌价是24000元/平方米,看了房子之后,非常满意。可房子面积大,总价太高了,即使房东每平方下降1000元,她还是承受不了,只好放弃。房价每个月在上涨,手上的钱可买的房子越来越小,“我每天着急得连觉都睡不着。”楼延很焦虑。抓紧时间随便买一套吧,毕竟房子不是普通商品,还是要买自己喜欢的,住着舒服的,买了以后就不能随便换了。买一套小一点的吧,至少总价可以低一点,但是市中心小的房子大多是老小区,又不甘心……那段时间她每天生活在纠结之中,看房最多的一个月一个。
误判形势高位“站岗”终于在杭州安了家的高捷
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在买房的人流中,有一类被称为刚需。因为是刚需,他们往往急不可耐。但也正是这样的心态,让他们对楼市的把控能力受到影响。但愿他们的经历,能让后来者有点启迪。
人物:高捷(化名)
年龄:31岁
职业:媒体
2011年4月,在杭州打拼了整整8年的高捷,买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总算在天堂安了家,这下可以让老家的父母歇口气了。”签完合同那天,高捷和相恋了多年的女友,邀请了几位朋友大餐一顿,算是庆贺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对于高捷这个外乡人而言,这个新阶段的到来实在来之不易。高捷2003年就来到了杭州,他深知要被这座城市接纳,仅仅是在工作上站稳脚跟,或是生活上全情融入,这还远远不够。在杭州拥有房子,哪怕只是一间三四十平方米的蜗居,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杭州人。高捷的这8年,实际上是成为杭州人的漫长8年。
此前,高捷一直是楼市中的“空军”。每次楼市调控,高捷都坚定地认为房价必降,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证明,他的判断是错误的。2009年上半年高捷又一次踏空,错过了购房的大好时机。为此他曾在一段时间愤懑地发誓:再也不相信政府的调控,再也不买房,就这样租一辈子房。
说起租房的经历,高捷可以整整讲上一个下午。从大关到三墩,从朝晖到拱北,高捷前后搬了10多次家。“从一个角落到另一个角落,每一次搬家,都能让我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高捷暗自苦笑。可是,高捷不买房的誓言没过多久,双方父母就开始催促他们早日成婚。当然,不能裸婚,房子是必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