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国际巨头高价收购
“7位发审委委员中有2位也让我解释突击入股,我说19.11倍,后来有3个委员站起来说,没事了,没事了,这么高的价格谁跟你利益输送呀?”
和所有温州企业一样,提起创业的艰辛,陈晓觉得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资金紧张的时候。
即使现在,如果不上市融资,温州宏丰现金流为负、应收账款多的情况很难改变。2008年至2011年上半年,这四个报告期,温州宏丰的经营性现金流分别为3,531.94万元、1,625.24万、-3,872.42万元、-5,274.95万元,今年1-6月,应收账款增加了7,934.18万元。
2000年左右,温州宏丰的生意越做越大,买卖不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多被欠款。电接触功能材料行业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购买银、铜等金属原材料需要现金,但产品卖出却被欠款,回款时间需要2-3个月,温州宏丰最大的困难源于资金。
资金再困难,陈晓兄弟也不敢亏待了30来号人的研究团队。“他们都是高科技人才,愿意来乐清这个比较偏的地方,待遇高是必须的。”陈晓说。“刚开始时,大家一听薪酬,吓了一跳,开出的薪酬比外企高多了。但要留住人,这是必须的。”
陈晓的第二招是“感情留人”。“我经常去实验室和他们聊天,拉拉家常。”
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陈晓也还是咬咬牙,舍不得把公司卖出去。2007年前后,先后有两家国际同行巨头想收购温州宏丰,提的价格曾经让陈晓很是心动。
“尽管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依然是国外企业,但这些巨头的下游客户很多都到中国来了,他们要发展中国市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购买现成的企业。”精明的陈晓很明白外国人的意图。
但陈晓最终没有接受。“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我们自己对国际市场及行业发展有想法,希望能带领团队走得更远;另一方面,我们都还年轻,不想失去控制权。”陈晓说,比起自己躬耕的父辈来,自己已经走得够远了,但还不够。
4年后,就在IPO路演彩排现场,陈晓兄弟接到之前想收购温州宏丰的外资巨头CEO的祝福短信,感慨万千。
虽然没有接受外资收购,但为了周转,陈晓还是考虑了引入投资者,还是在上市前忍痛转让给秉原安投资3.82%的股权。
“这是出于发展的需要,客户需求增加了,我们通过银行进行融资,然后建厂房扩大产能,这样负债率一下就很高,资金压力大,于是才卖掉部分股权。”
“我们和几十家投资方谈过,但对方要不就是要求我们讲故事,要不就是期望太高、希望我们给出业绩增长多少的承诺。我只能说:企业做了这么多年,你的钱放在这不会亏掉”。陈晓一一拒绝了这些爱听故事的机构,最终选择了3.82%,因为“他们爽快,不还价”。
这次秉原安投资以19.11倍的价格入股,大家都很爽快。虽然后来我觉得有点可惜了,但现在想想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合理的,工厂建成,生产也跟着上来了。
一个小插曲让陈晓觉得特别有意思。温州宏丰上会时,“7位发审委委员中有2位也让我解释突击入股,我说19.11倍,后来有3个委员站起来说,没事了,没事了,这么高的价格谁跟你利益输送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