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通过月底募集资金时间差、发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计入存贷比核算,但不在存款科目反映)理财产品等方式,理财产品发行极大缓解了银行的存贷比压力。
“虽然规模翻番,不过同业一比,我们的业务还有差距。”陈浩说,其中一个指标就是到年底,该行的存款规模几乎回到了年初水平,并实现了正增长,“但今年理财业务真正做得好的银行,资金都转到理财部门去了,存款是负增长的。”
不过,年底存款正增长也基本达到了银行的考核目标,该行的市场份额没有出现下降。而且随着发行规模加大,理财业务的中间手续费收入也在去年基础上实现了80%的增长。
不确定性的2012
即将到来的2012年,陈浩坦承,目前也不知道银行理财业务该如何发展,而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影响理财走向的最大力量。“按照经营惯性,明年理财业务会在今年200多亿的基础上,上一个台阶到300亿规模,目标是400亿,但不确定性因素太多”。
他认为,首先是监管层对理财业务监管力度的不确定性,2011年银监会在理财业务监管上已多次出手,涉及销售管理、风险控制、资金池运作、信息披露等多方面,9月以来还禁止销售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要求清理资金池理财产品建立独立账户等。
目前多家银行都停止了1个月内的理财产品销售,但以周为单位滚动发行的产品是否属于变相超短期理财,资金池运作是否会完全禁止,独立理财账户如何规范等都没有明确规范。
尽管如此,提升理财及零售业务的服务质量,一直在陈浩脑中激荡,比如电子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细分等,他希望明年能有所改观。
扭曲的理财
表面上看,陈浩今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他并没有很高兴,“这些理财产品是从银行角度来发行的,银行为了满足流动性管理和存贷比考核,助推了今年理财产品大爆发,但这些产品不一定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普通投资者目前的投资渠道有限,完成产品销售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并不表示银行理财就没有问题。”
他担心整个银行业的理财业务资金池就像一个旁氏骗局,用下一轮募集的资金去满足上一轮投资者的高收益偏好,而骗局总有败露的时候。
“仅拼收益率,培养出的也是逐利且没有忠诚度的客户,其他行收益率只要稍微高一点,客户就被吸引过去了,对银行的长期经营非常不利。”
不仅如此,对分支行的管理也让他困惑。每年对分行条线的考核,明明制定的是中间业务总收入,但最后讨价还价,分行还是希望总行细化目标,“存款要拉多少、理财产品要卖多少、保险要卖多少、基金要卖多少”,然后分行好把指标具体落实到每个客户经理,然后客户经理去完成这些指标。
最终零售业务的表现形式仍然是拉存款、卖保险、卖理财,正因如此,今年该行的保险销售手续费还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甚至超过了一些银行自有业务的增长指标。这都让他觉得很不正常。
“不知道其他银行主动营销客户的力度怎样,至少从城商行角度,主动培育客户是很缓慢的。”他表示,城商行在各地都有政府资源,比如社保、工资账户、市属国企账户等都优先放在城商行,这让城商行自然而然拥有了一些零售客户,“很多时候月底储蓄存款冲量,就是让对公大客户将资金临时转移到零售账户,真正新增的高端零售客户很少。”
诸多问题,让管理零售银行业务多年的他,也时常搞不清楚该行的零售目标客户到底是怎样的。
几个月前,他去其他城商行考察,发现其他银行已经开始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而该行目前的零售业务几乎没有分层,这也促使他思考到底该如何发展零售及理财业务。
“多轮沟通下来,目前答案是中高端服务。”他认为,除了网点制约、二八法则外,大众化银行业务随着银行手续费率的逐步降低,利润贡献会逐步降低,城商行只有做好中高端客户,才有可能在零售业务上赢得发展空间。
“而说到中高端客户,显然不是目前拉存款、卖理财就可以实现的。”他非常希望现代银行能做到主动管理负债,比如通过自有业务衍生出存款,或者可以比较顺畅的募集到资金来源,零售业务精力主要集中在做好服务,而不是目前的规模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