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漂青年:放弃上海一张床 回乡添置一套房

   2023-02-10 互联网5910


他说,初到上海的日子,不太习惯倒公交,“早晨5点起床,步行一小时上班,从共和新村到闸北区人民广场,这和等车、倒车时间差不多。”

在上海的生活,租房搬家给臧皞留下的印象最深。

经历的数次搬家,“拎着行李到处找房子,是感觉最无助的时候。”臧皞说,多亏不少老乡、同学的帮助,虽然他们的生活也同样艰难。

搬出房租600元的小屋后,臧皞在宝山区江湾镇的同学家借宿半年,“同学家只有一间屋,我只能在走廊支一张折叠床。”这里到臧皞上班的地方,单程坐公交车就需要两个小时。

后来,一份兼职彻底解决了臧皞住的问题。当时臧皞所在公司的夜班保安辞职,一时找不到人顶替,这对于身高1米8的臧皞来说是个好消息,“又能兼职,还能解决住宿”。

臧皞的父母坦言,他们支持儿子趁年轻出去闯荡,但看到儿子在上海的蜗居,恨不得当天把儿子带回鞍山。

得失:孤独时流浪猫陪伴

漂泊,除了生活艰辛外,还有内心孤独。

臧皞的网络相册上,有一张花猫的照片。臧皞给它起名叫“小胖”,这是一只流浪猫,被捡到时刚出生在院子的角落。

“在我最寂寞的‘光棍时代’,它睡在我的床边,给我一点家的温暖。”臧皞感慨,“从小胖身上仿佛看到自己,我们都流浪在陌生的城市,一起寻找安身的角落。”

“线路工程师”、“网络工程师”,是臧皞在上海期间获得的资格证书。他的工资也从1500元升至4000元。

2009年,臧皞的工作渐入正轨,但全球经济危机波及上海。

“我们5个人的技术团队,裁员后只剩两人,团队散了,大家心也散了。”臧皞坦言,决定离开上海并非一时的无奈,“来的那天就知道注定要走。不可能年薪几十万,不可能买房买车,注定无法融入这个欲望都市。”

臧皞离开上海时,最让他放不下的是那只花猫。他把“小胖”送给一位信得过的老乡收养,“大家都漂泊异乡,渴望相互取暖”。

回家:更换回一个团圆的家

一套100平方米、总价近60万元的塔楼公寓。在臧皞看来,放弃上海一张床换来的不只是故乡一套房,更是一个团圆的家。

如今,臧皞在鞍山一家民营企业当部门经理,3000元的工资中一半用于供房。他自嘲是“房奴”,但也痛并快乐。

“电视柜、衣橱都是我自己画图纸设计的。”臧皞说起买房装修如数家珍。与多数不常开火小两口之家不同,臧皞家的厨房宽大且拥挤,锅碗瓢盆塞满厨柜,米面粮油占据厨房大半空间。

臧皞说,特意将房子买在离父母家只有一公里的地方,有时间就多做几个菜,接父母来这儿吃。吃完饭陪父母到旁边的公园散步,“这些年,我亏欠父母得太多。”

臧皞的一位朋友透露,臧皞在上海那几年,他父亲两次心脏病发住院抢救。母亲一条腿摔伤整月卧床,“两位老人不让我们告诉臧皞,怕他工作分心。”

臧皞新家的窗外,10年前还是露天早市。回想当时,我作为当地报纸的记者,曾在一个早上来此采访城管队员清理商贩占道经营。我看到急忙收拾杂货的臧皞,我转身躲开,流下几滴眼泪,心里很复杂,也搞不清楚是钦佩、鼓励或者同情。

如今,露天早市早已变成城市主干道。

晚上7点刚过,路上已难觅人踪。最繁华的中心商业街上,关店下班的商户们行色匆匆,路边小餐馆也在准备打烊。

臧皞说,这样冬天的夜晚,偶尔会想念“夜上海”,怀念和网友们通宵泡吧、逛夜店。“鞍山没有这些。现在欲望少了,但日子过得更踏实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