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裁员,谁人得利?
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战略裁员也是企业的一项艰难选择,而裁员后企业同样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那么,战略裁员,究竟谁获利了呢?
企业获利。虽然,众多企业都寄望于通过“裁员滚滚”带来“财源滚滚”,但裁员是“万能药”吗?裁员能有效化解企业危机吗?一般来说,企业的裁员可分为主动裁员和被动裁员两种情形。
主动裁员大多发生在企业主动战略调整时,如削去非主营业务,ibm、西门子都曾这样做过;惠普与康柏这两家以强强联合为目的公司合并,面临着大量人员和机构的重叠,裁员也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被动裁员则大多发生在企业经营不善或者品牌发展遇阻之时,这种裁员多半会引起品牌衰退的负面作用,尤其是对一些没有创新的或者不转变观念的企业来说,有时候裁员并不能化解企业危机。
例如,2g时代的国产手机厂商们,在3g时代,依然不转变观念,没有树立“移动互联网”的经营思路,那么再多的裁员也无济于事。尽管裁员在表象上是看帮助企业“减负”,节约成本,提高利润率,使其能集中优势资源更好地“轻装上阵”,但其带来的影响却是对企业人力资本、员工信心和企业凝聚力的深远打击。
因此,裁员是把“双刃剑”,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离开的人,还包括未被裁员的人员。“裁员”之后,企业需调整方向,让船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方能有望摆脱困境。
员工获利。员工被裁员后,理论上他能得到公司一定额度的赔偿金以及所谓的“再就业”机会,甚至有人会把它标榜成更好的发展机会。除此之外,被裁员工实在是没什么可“炫耀”的了。
如果某位被裁员工说他获利了,要么就是他获得了相当可观的赔偿金,要么就是他富有阿q精神,但前者实属不易。据报道,在摩托罗拉的裁员风波中,此前的补偿是“n+2”倍的平均月工资(n是工作年限),未到期的期权则全部折现,如果24小时内不签,公司将单方面解约。
该方案一出,受到北京、南京两地员工的集体抵制。最终摩托罗拉“让步”,修改方案为:n+2倍平均工资;住房公积金补贴;年假3倍折现;限制性股票(rsu)未归权部分全部加速归权;南京员工业绩达标发放mip奖金;上海和天津员工另有补充企业年金。
第三方获利。随着部分公司裁员加剧,对于业绩相对良好的第三方企业而言,他们急需通过这一渠道,不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在摩托罗拉裁员过程中,南摩召开了一场“遣散员工”招聘会,hr主动邀请了同类型企业、猎头公司前来。除了吸引华为、中兴、阿尔卡特等诸多通信企业外,一些知名猎头公司也纷至沓来。
网易公关总经理刘有才在微博上抛出橄榄枝,称网易杭州将对南摩的被裁员工提供专项招聘。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随后也发微博称:“如果大家不愿意离开南京,我们可以在南京开个研发中心。”并留下了邮箱地址,此举引起了南摩员工的强烈兴趣。
互联网b2c网站light in the box董事长兼ceo郭去疾也公开表示,欢迎摩托罗拉中国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考虑加盟。就连联想集团的hr也递出橄榄枝,且口气更大,甚至有意全盘接收。正可谓“裁员风波未平,招聘风声鹤起”,这些已离职或即将离职的人才倒成了竞争对手眼中的香饽饽。
战略裁员的“裁员战略”
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企业战略裁员前后都应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发展环境以及裁员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做好裁员前后的各项预案措施。
审视发展环境,保持战略眼光。在战略裁员之前,企业应当全面审视和评估自身所处的经济、社会等外部发展环境、行业竞争现状以及企业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此为依据,充分分析战略裁员的根源所在,同时以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视角确定裁员的类型、方式和数量。不论是大量的裁员还是频繁的被“吞并”,企业要想走出困境,根本还是在于如何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战略转型的创新以及整合重组的创新,实现企业的价值,毕竟创新永远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造就企业伟大品牌的真理。当然,不同的企业要结合自己的现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新方式。
制定补偿方案,降低裁员风险。在战略裁员的过程中,企业不能仅为快速捞金而忽略市场需求,产生今天招人,明天裁人的闹剧。同时企业应该对被裁员工制定合理、完善的补偿方案,警惕和避免口碑负效应,降低企业裁员的各类风险。总之,企业应在金钱与机会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让被裁员工进行选择。
既然你要减轻包袱寻找新一轮发展机会,那么你就要为被裁掉的员工埋单。因此,如何做到企业和被裁员工的双赢,才是考验高管的真正难题,光裁员且补偿不到位,到头来只会引来社会的诟病,且企业与员工的裁员风波一旦被放大传播,就会让企业的品牌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
重整组织架构,融合企业文化。企业战略裁员后往往会面临全新的业务体系、整合的战略单元和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张张面孔。如何将这些内容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企业内部协调统一的发展步伐是对新任管理者的一大考验。
因此,企业在整合业务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对现有组织架构的重整,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和新业务流程,同时针对兼并重组后的不同业务单元或企业,实施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合,这才是企业战略裁员后的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