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准高档西餐馆和外籍顾客,夏尔巴将没有想象空间的送餐服务做成了一门不错的生意。
要是世界上能有更多的懒人可能会是件好事,至少对马克而言是这样。他自己就是因为懒于做饭才开始了现在的生意。
十年前,为在上海生活的“老外”送餐是个新鲜事,从来没有人想到这样的点子。美国人马克(Mark Secchia)怀揣着“成为亚洲最好食物外送服务商”的梦想接下了第一份订单,并为公司取名“sherpa’s(夏尔巴)”,寓意攀登珠峰最多的夏尔巴人。
没想到的是,仅仅两年后,感到沮丧的马克就想着关闭公司了。找办公室、雇佣5名电话接线员和10名全职快递以及维持公司运营的其他开支很快花去了从家人朋友那里借来的5万美元,最后公司账面上剩下的钱甚至都不够支付印刷费,还好印刷公司允许他们分期付款。
这还是个“靠天吃饭”的活,要是天气好的话,订餐的人就会变少。更累人的是,遇到挑剔的顾客是常有的事,送餐晚了、食物有点凉了,都会有人打电话给马克抱怨,甚至有人明明收到送餐却故意拒绝付款。
“要是我们能尽心尽力地为别人解决麻烦事,怎么可能没回报呢?”马克这样问自己。最终,他咬牙坚持了下来。这次经历以后他把服务看作公司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在最困难的时期,他都没有在送餐时间和保温问题上松懈过,这为夏尔巴赢得了更多顾客,帮助公司渡过了难关。
公司运作一点点好起来。马克当时许诺,每天营业额只要做到1000元就请快递员吃饭,而现在这一数字已涨到10万元。
做大“跑腿”生意
1999年,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念MBA的马克总是忙得没时间做饭,他经常打电话叫外卖,可只有比萨店和附近几家中餐馆提供此项服务,其他法国、意大利、越南、日本等外国餐馆都一律说“No!”天天吃一样的东西,马克简直快疯掉了。
“要是有人能将美食送到我门口就好了!”马克当时想,“为什么不尝试做送餐的生意呢?”于是毕业后他写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并且幸运地筹集到一笔钱。他是意大利后裔,父亲在美国经营着小生意,从小就耳濡目染父亲的创业经历。
来中国前,马克是美国一家宴会设备公司的经理,来到中国后在一家名为“That's Shanghai”的杂志社工作,向各种西餐馆销售媒体广告。这一经历使他认识了许多西餐馆的老板,这为他后来的送餐业务获得人脉基础。
身为外国人的马克很自然地把目标瞄准了在沪“老外”。但公司起步时,马克与合作伙伴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