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很多词都难以翻译给别国的人听,比如“你的关系放在哪里”。这里的“关系”,不是那个“一切靠关系”的“关系”,而是指档案、公积金账户、社保账户等人事、行政关系。说白了,除了那个装在信封里的神秘“档案”,其余的无非是社保体系,“关系放在哪里”,意思就是谁向你的社保账户存钱?说起“档案”,我曾经有幸亲自运送自己的“档案”到新工作机构,这应该是违反档案管理规定的,大概是工作人员偷懒才让我自己当快递员的。我的“档案”被装在一个棕色中等信封里,盖着“机密”的章。从小学到高中,因为经常被老师威胁:“考得不好,成绩会放在你们档案里的”,我一直对这个东西心存敬畏。但那天我意识到,那些老师都是骗人的,因为那个信封很薄,里面大概只有两三张A4纸的样子,不可能放进那么多成绩单。不过最终还是敬畏战胜了好奇,我抑制住了冲动,没有拆开那个信封。
如果失业了,“关系”被会被转到人才市场,你每年还要为此支付一笔“档案管理费”。我自己也为这笔费用买过单,不过只买了几个月,后来投奔大公司后,就由公司接管了。
我有一些朋友已经不知道自己的“关系”在哪里了。他们有的从大公司进了小公司,而小公司又不负责存放“关系”;有的自己创了业,成立了更小的公司,就更加不理会“关系”了。而那些自由职业者的朋友们,更是搞不清楚“关系”为何物。
最有趣的是这样的现象。一些文艺工作者们,比如演员、作家、画家等等,有些还很有名,你以为他们是“自由职业”,而结果往往他们的“关系”是放在一些事业单位的。一位演员告诉我,他与“单位”之间的默契是,只要他为“单位”一年排够一定数量的戏,其余时间他便可以自由活动;而如果他的外部活动过多,没有排够“单位”的工作量,就需要向“单位”支付一定数量的赔偿金。他笑着对我说:“这些年来,真搞不清楚是单位在养我,还是我在养单位。”
还有一位作家,对自己的“关系”所在地一直模棱两可,在我的曲折盘问下,终于说出原来“关系”一直在一家说不清楚是干什么事情的事业单位里面。为了表示自己和这个“单位”没什么关系,她强调说:“我已经二十年没去过那里了。”但这个事实的真相是,二十年来,她其实一直是这个事业单位的职员,而不是“自由作家”。
其实她用不着掩示什么。我很理解一个人在没有可以挂靠的“关系”时所面临的恐慌。我的大学同学因为找不到这种可以寄存的“关系”,去银行开账号时都要面临白眼。有了“关系”,你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就业单位”一栏填上“单位名称”,从而在周围人的眼里算有了“正经工作”。我想,这大概就是那些著名作家、演员宁可花钱也要养着“关系”的原因吧。
(作者电子邮箱:from9to5@liv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