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方式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消费方式的变化受许多因素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家庭和收入。因此要说明未来消费方式的变化,就不得不先看看我国家庭状况的变化及影响。
家庭是消费的重要单位,居民消费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规模大小对消费产生直接影响。据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家庭户均人口50年代到60年代为4~5人,1982年人口普查时为4.43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下降为3.6人,预计到2000年为3.4人。可见家庭规模在缩小,近年来我国农村四代同堂、三代同堂的家庭急剧减少,两代同堂及子女同父母分户独居现象迅速增加。这样家庭规模的缩小导致了家庭数量的扩大,对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过去我国家庭消费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半封闭方式,自给自足、自我服务是其典型特征。在未来年代里,我国家庭消费方式将转向社会化,将家庭的部分劳务转移到社会服务部门,以使家庭成员腾出时间来,用于学习、娱乐和消遣。在食物消费上,可以直接购买使用成品,半成品或在外就餐;在衣着上,更多地购买成衣,减少自己的缝制时间;在日常家务方面,可以请保姆或社会服务机构代为办理。
结合我国家庭消费特点,有的人从消费决策角度将我国家庭消费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重智力倾向家庭。这类家庭注重智力投资,不惜代价订阅大量书刊,购置乐器和家用电脑,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各项技能的培训,使家庭成员具备较好的个人文化素质。
(2)重用品倾向家庭。该类家庭注重购置各种家用电器和设备,把家庭布置得富丽堂皇、舒适大方,以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显示家庭的气派和富裕。
(3)重健康倾向的家庭。这类家庭注重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注意卫生和营养,讲究吃穿,注意进行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
(4)重爱好倾向家庭。这类家庭成员中有收藏、养花、摄影、集邮等方面的爱好,消费支出也比较集中于这些方面。
上述分类说明了人们消费的多样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消费总支出中食物的支出所占比重在下降,耐用消费品比重在上升。我国的消费也符合这种情况。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我国居民消费出现了新的热点。据国内贸易部的一项调查表明:家电、旅游、住房、服务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重点消费指向。
从总体看,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层次不高,仍然是生存型消费模式,因此农民自身必须破除陈旧消费观,形成健康的消费观,不断拓宽消费领域,提高消费质量和层次,变生存型消费为发展型消费,变封闭型消费为开放型消费。




